我們再回到鮑德裏亞的例子。鮑德裏亞的例子十分特殊。我發現,有些特別強勢的思想家(如鮑德裏亞)根本不存在第一個階段,即他從來沒有完全以他人的話語來言說和思想。在最近對海德格爾的研究中,我同樣發現了這一特點。鮑德裏亞的《物體係》和《消費社會》這兩個文本,都已經達到了自主性的思想空間這一階段。鮑德裏亞使用了馬克思的批判思維,但他實際上麵對的是全新的問題。“物的體係”這個問題,在歐洲的思想語境中是海德格爾第一個看到的,應該說是馬克思—海德格爾第一次完成的。但是,真正通過一個完整的術語係統來描述的,則是青年鮑德裏亞。
鮑德裏亞自己的第二個思想發展時期是從《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21]開始的,這個階段是他自己走向原創性的過程。這個時期中最重要的兩個文本,就是《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和《生產之鏡》[22]。這兩個文本是他和馬克思,甚至是和所有現代性文本觀念思想的決裂。我在《反鮑德裏亞》一書中對鮑德裏亞原創性思想的生成前提做了一個比喻,我把它命名為“真實存在的謀殺三部曲”。其中,第一部是《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二部是《生產之鏡》,第三部是《象征交換與死亡》[23]。
在《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中,他隻做了一件事,即指認馬克思建立在物性的、能看得見的商品過程當中的政治經濟學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已經全麵過時了,因為今天資本主義統治的秘密在於符碼的生產。而在《生產之鏡》當中,鮑德裏亞則是在最根基上的曆史唯物主義邏輯之中來批判馬克思,我稱之為“釜底抽薪”。鮑德裏亞說,生產之鏡是一個巨大的幻象。他用的是拉康的話語。他說,馬克思看起來是在罵斯密以來的經濟學家,批判資本主義製度,但實際上是“小罵大幫忙”。因為在他看來,馬克思的全部曆史唯物主義理論和政治經濟學批判是資本主義最大的幫凶和同謀,因為他忘記了這個星球上最大的罪惡就是勞動生產。當人們從生產有使用價值的物品開始把整個世界變成功利性的王國時,悲劇就上演了。我當然不同意他的觀點,《反鮑德裏亞》就是我對他反馬克思主義的正麵反駁。其實,鮑德裏亞是想說,整個西方的被稱為文明的現代性過程,是把這個星球上最美好的東西推向毀滅的進程。有時候我會覺得,《生產之鏡》是理解《阿凡達》的真正要旨的。在《阿凡達》中,我們看到在潘多拉星球上這一充滿了詩意和象征性的世界裏,沒有功利性的生產。與之相對立的,就是醜陋的人類為了開發財富,用大的挖掘機、鋼鐵坦克等製造出來的、今天我們生活於其中的東西。最後,《象征交換與死亡》是鮑德裏亞的真正原創性思想的源發之處,在這一文本中,他第一次提出了“擬真”“擬象”這些全新話語來建構起對世界的描述體係。在這裏,他擺脫了一切,包括索緒爾、莫斯和馬克思等人的傳統話語。
國內對鮑德裏亞的書已經翻譯過來很多了,無數人在研究和引用,包括我們後來在2007年請來的凱爾納這批外國學者。[24]凱爾納在美國是最著名的鮑德裏亞研究專家之一。在我與他們的交流過程中,發現他們的思想也同樣如此。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地方,關注的都是被稱為後現代的鮑德裏亞——鮑德裏亞中晚期的思想,主要是《象征交換與死亡》之後的思想。而對《生產之鏡》以前的作品,他們是不大關注的。鮑德裏亞一生的思想發展經曆了三個時期,他們隻是關注第三個時期,即鮑德裏亞對整個後現代的批判。仿佛前兩個時期中的鮑德裏亞根本不存在!可有趣的是,正是這個第三個時期中的鮑德裏亞被誤讀為後現代主義者。我在《南京大學學報》上發表了一篇討論後現代的《論誘惑》一書的論文[25],指認在這本書中,鮑德裏亞把全部後現代思潮稱為資產階級話語最重要的最新的表現。但在中國,鮑德裏亞今天還在被視為一位後現代大師。難怪德裏達2002年來南京大學時,坐下吃飯的第一句話就是“我不是後現代主義者,也不是後結構主義者”。他們冤枉得不得了。這就印證了拉康的一句話,真理總是在誤讀當中抵達它自己。
通過剛才的討論,我實際上勾畫了一種基本的研究線索和異質性方法,這告示我們,在麵對西方馬克思主義大師及其文本研究時,任何一種同質性的假設都是非法的。進而,我們自己應該首先通過內省達及一種研究和思考方法論上的自覺,這才有可能建構真正的科學思考平台。
[1] 參見張一兵:《深度解讀:西方馬克思主義與盧卡奇》,載《哲學動態》1999年第8期。
[2] 參見張一兵:《海德格爾學術思想文本中的“怎樣”(Wie)》,載《哲學研究》2011年第7期。
[3] 參見張一兵:《無調式的辯證想象:阿多諾〈否定的辯證法〉的文本學解讀》,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版。
[4] [德]海德格爾:《路標》,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
[5] 張一兵:《文本的深度耕犁:西方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解讀》(第一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6] 《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2頁。
[7] [匈]盧卡奇:《曆史與階級意識》,杜章智、任立、燕宏遠譯,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
[8] [匈]盧卡奇:《青年黑格爾》,王玖興譯,商務印書館1963年版。
[9] [匈]盧卡奇:《關於社會存在的本體論》,白錫堃等譯,重慶出版社1993年版。
[10] [匈]盧卡奇:《存在主義還是馬克思主義?》,孫興凡等譯,商務印書館1962年版。
[11] [匈]盧卡奇:《理性的毀滅》,王玖興等譯,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3] [法]薩特:《存在與虛無》,陳宣良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年版。
[14] [法]薩特:《辯證理性批判》(第一卷),徐懋庸譯,商務印書館1963年版。
[15] [法]德裏達:《馬克思的幽靈》,何一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16] 張一兵:《反鮑德裏亞:一個後現代學術神話的祛序》,商務印書館2009年版。
[17] [法]尚·布希亞:《物體係》,林誌明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本書將鮑德裏亞翻譯為尚·布希亞。——編者注,下同
[18] [法]波德裏亞:《消費社會》,劉成富、全誌鋼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本書將鮑德裏亞翻譯為波德裏亞。——編者注,下同
[19] [法]居伊·德波:《景觀社會》,王昭風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20] 張一兵:《回到列寧——關於“哲學筆記”的一種後文本學解讀》,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1] [法]鮑德裏亞:《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夏瑩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22] [法]鮑德裏亞:《生產之鏡》,仰海峰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版。
[23] [法]波德裏亞:《象征交換與死亡》,車槿山譯,譯林出版社2006年版。
[24] 2007年10月,國際著名的鮑德裏亞研究專家凱爾納教授到訪南京大學,並參加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主辦的鮑德裏亞國際學術研討會。
[25] 張一兵:《誘惑:表麵深淵中的後現代意識形態布展》,載《南京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