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在思想史上第一個提出“新馬克思閱讀”這一術語的,是巴克豪斯。巴克豪斯在其1997年出版的《價值形式的辯證法》(Dialektik der Wertform)一書中最早提出了馬克思研究的一種新的闡釋方法,並明確了“新馬克思閱讀”的概念。[3]在這之後,這一術語被萊希爾特、米夏埃·海因裏希[4]頻頻提及並逐漸明確為一個研究綱領和研究範式。2004年,萊希爾特的學生們為其65歲生日編輯的文集《作為顛倒的社會:新馬克思閱讀的視角》(Gesellschaft als Verkehrung.Perspektiven einer neuen Marx-Lektüre),就已經明確圍繞新馬克思閱讀的範式進行了討論。而後,萊希爾特在2008年出版的《新馬克思閱讀:對社會科學邏輯的批判》(Neue Marx-Lektüre.Zur Kritik soziawissenschaftlicher Logik)以及米夏埃·海因裏希和維爾納·博納菲爾德2011年合著的《資本與批判:在“新”馬克思閱讀之後》(Kapital & Kritik:Nach der “neuen” Marx-Lektüre)等著作,更加明確了新馬克思閱讀綱領的形象。在所有這些著作中,“新馬克思閱讀”都以一種確定的研究綱領“出場”,因此從不同的角度支援了埃爾貝研究綱領的建構。然而正如埃爾貝本人所言,“新馬克思閱讀”這一研究綱領盡管早已出場,但在一段時間裏幾乎沒有得到學界的重視,而直到《西方的馬克思》一書問世,才真正激起了德國馬克思研究領域對新馬克思閱讀研究綱領的熱烈討論。[5]所以,我們不得不對埃爾貝的探索以及新馬克思閱讀這一研究綱領提起應有重視。
埃爾貝在他的這本書中大膽地劃分了西方三種解讀馬克思的模式。第一種,即正統馬克思主義。埃爾貝認為正統馬克思主義由恩格斯奠基[6],第一代代表人物有考茨基、伯恩施坦、拉法格、梅林、倍倍爾、普列漢諾夫等,第二代代表人物包括列寧、托洛茨基、盧森堡、布哈林、M.阿德勒、希法亭等。正統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文本,首先是恩格斯的《反杜林論》《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1859年〈政治經濟學批判〉評注》,以及馬克思的《資本論》、1859年《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和二人合著的《共產黨宣言》。埃爾貝認為傳統馬克思主義的核心觀點,就是“同質的馬恩著作的核心就是唯物主義的曆史觀”,以及“封閉的無產階級世界觀和自然與曆史的進化論”(“將要和過去”)。第二種解讀模式,則是西方馬克思主義。其代表性理論家有盧卡奇、科爾施、布洛赫、列斐伏爾等人,法蘭克福學派,葛蘭西、柯西克以及南斯拉夫實踐派(彼得洛維奇、弗蘭尼茨基等)和布達佩斯學派(赫勒、馬爾庫什)[7],最後還有考夫勒和薩特。而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立足文本則基本上是青年馬克思的哲學文本,如《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論猶太人問題》和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誌意識形態》。埃爾貝總結道,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核心觀點,是將馬克思早期人道主義的著作當作解釋晚期科學著作的框架,以及社會實踐的批判的—革命的理論(“客體的主體中介”)。
可以說,埃爾貝所歸納的前麵兩種研究模式大體上接近於我們以往的認知,是為我們中國學界所熟悉的。接下來,埃爾貝鄭重向我們拉開了“新馬克思閱讀”這一理論範式的大幕。在這一譜係中,最為核心的代表人物就是巴克豪斯和萊希爾特。在這裏我們有必要介紹一下這二人。巴克豪斯生於1929年,德國經濟學家、哲學家。20世紀60年代,他曾於法蘭克福大學求學,並在阿多諾指導下獲得碩士學位。也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他在阿多諾的影響之下開始了對馬克思的價值理論的研究。巴克豪斯在價值理論研究方麵最重要的論文,是1969年發表於阿爾弗雷德·施密特主編的《馬克思的認識論》文集中的《論價值形式的辯證法》一文。這篇文章可以說是整個新馬克思閱讀運動的奠基性文獻,已經被翻譯為十多種文字發表。[8]之後巴克豪斯先後執教於法蘭克福大學和不萊梅大學。萊希爾特生於1939年,他同巴克豪斯自學生時代起便一同研究馬克思的價值理論,在法蘭克福大學跟從阿多諾獲得了碩士學位,後在社會研究所做伊林·費切爾的助教,並在其指導下於1970年完成了博士論文《論馬克思資本概念的邏輯結構》。這篇博士論文,也成為新馬克思閱讀運動的經典文獻。萊希爾特於1971年便在法蘭克福大學被評為教授,隨後在1978年赴不萊梅大學,接替了阿爾弗雷德·索恩-雷特爾的社會學理論教席,並一直執教到退休。顯然,新馬克思閱讀同法蘭克福學派有著重要的聯係,關於這一點,埃爾貝也直言:“不論是在巴克豪斯和萊希爾特以及他們的學生那裏,還是在這一潮流的批評者看來,‘新馬克思閱讀’都被等同於晚期法蘭克福學派的貢獻。”[9]“而首先奠定了對馬克思經濟批判的新閱讀方式的,可以明確為聯邦德國的‘法蘭克福馬克思主義’。”[10]這是非常重要的思想史線索,關於這一點,我們後文會著重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