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20年的點點滴滴(2)(2 / 3)

此後,行業跟隨者們有板有眼地模仿真維斯藍底白字的品牌標誌設計樣式、選店標準、服裝款式定位,套用服務統一、裝修統一的連鎖管理模式,運營著自家品牌,期待一朝成名。

百市千店:全國市場一片藍

1993年5月26日,李仲安入職真維斯的第一天。翌日,他坐上了飛往上海的班機。兩天後,上海門店開張,李仲安忙前忙後,應接不暇。此後半年,奔波與繁忙成為李仲安工作的常態。歲末,他又出現在青島。

青島國貨頂層八樓,在四周同樣來自香港和台灣的服裝品牌的包圍下,真維斯青島第一店正式營業。至今,李仲安仍清楚記得,當時的青島國貨,“商場一到七樓賣國產商品,八樓才布局內地之外的品牌。商場當時隻有兩條扶梯,分別上下。這意味著,消費者必須上一層樓,然後繞一圈,再從另一條扶梯下”。

位置談不上理想,開業前也無任何宣傳,但不斷湧入的購買者讓李仲安以及其他職員措手不及:當時人們搶著衝進來,沒有人試衣服,抓到哪一件就買哪一件。馮亮恰好在現場,他立即組織店員把其他進出口封住,隻留兩個,一個入口一個出口,“每批20個人,每個人進去20分鍾就得出來”。即便這樣,顧客還是會為誰先看中哪件衣服而發生爭執。最極端的,一位顧客因為搶不到衣服而發怒,直接打了真維斯員工一個耳光。

頭5個小時就賣了8萬元,第一天結束,銷售額達到18萬元。

1992年,主攻內地市場,1997年,戰略大轉型,真維斯重要的節點“巧合”發生於兩個“曖昧”且微妙的年份。為什麼真維斯總能在恰當的年份踏準變革的節拍?

楊勳的回答是:成熟的創業者會在優劣之間作出判斷,避開環境中的幹擾因素,最大程度利用有利條件;能在似是而非的機會麵前作出選擇,並抵抗機會主義的誘惑;能把握宏觀趨勢對商業具有的根本性製約,矯正商業行走的邊界和行為方式。

“環境允許的條件下創業才是明智的選擇。”顯然,真維斯進入中國內地時,政策明朗,經濟的活躍因子正以核聚變的力量爆發,“還有比這更好的發展機會麼”?

其實,廣闊的內地市場原本屬於比真維斯更早進入的其他香港服裝品牌,遺憾的是,這些品牌小心翼翼偏安於珠三角。即使有那麼一兩個品牌深入內地,可惜它們不是以顛覆的身份來翻江倒海,而是被內地保守、固執的商業習慣所同化,故步自封。

再一次,機會留給了有準備的人。

幾乎就在青島門店迅速走上正軌的同一時間,一個構想在楊勳心目中悄然勾勒成形:以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劃分界限,設置真維斯國際和大進投資兩家公司,相互協作、共同競爭,運營真維斯品牌,以此快速占領內地休閑服裝市場。

大進投資負責人張慧儀說:“真維斯剛開始的時候發展非常迅速,一家公司難以承擔那麼大的中國市場,成立了兩家公司,更好管理。同時各地方消費認知不一樣,國際口岸的消費者對時裝的接受度跟大進口岸的消費者有差異,兩家公司,比較容易找到重心。”

真維斯國際包括長江沿線大多城市,以及北京、天津;大進投資聚焦黃河流域各省市,同時覆蓋珠江流域。與此同時,通過這兩者推行“百市千店”計劃。為此,楊勳盡可能賦予前線員工自由操作空間,減少或規避製度牽絆。當時的情況用現在華東區副總經理的話說:“基本上看到一個店,我跟人家談好租金,一個電話報到總部,確認後直接簽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