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貼出去,兩天時間收到1000多封求職信,篩選後最終也有200多人麵試。蕭誌昌說:“當時很多人月薪四五百元,真維斯出的薪水是別人的兩倍。外來的牌子,香港的公司,雙倍的月薪,這個聲勢令市場對真維斯一下有了轟動的認識。”
於是,南京路上第一家用大麵積底色做招牌的服裝專賣店正式開業。
走進店鋪,每個裝修細節、每個擺放貨架、每種搭配顏色,都令人耳目一新,已然有了多年後常見的服裝專賣店格局的影子,各種色彩的衣服即便在90年代初期的上海也顯時髦與前衛。“今天三四十歲的人對真維斯印象最深刻的肯定是其豐富的顏色。”蕭誌昌說。
顧客和店員之間隔離的櫃台不見了,不管買與不買,擺在貨架上的衣服,像自家衣櫥,顧客都可以隨意選取、試衣;而不是要哪件衣服,指給售貨員看,他再拿給你。就算沒有選中喜歡的,客人也不會有被店員緊迫盯住的壓力。後者不再扮演看護者角色,同時補貨的節奏也隨之加快。事實上,顧客自如閑適,正是真維斯倡導“休閑”的本意。
開業之初,蕭誌昌等人還突發奇想,每天把香港的報紙貼在南京路門店的外牆上。
彼時中國內地,報紙種類少,信息來源渠道窄,據說一位今天知名的民俗學家當時發表了一篇短篇小說,竟然直接改變了自己的命運——由工廠工人搖身一變成了報社的一名編輯。如此背景下,真維斯從香港帶來的各種報紙,自然引起了民眾好奇。
報紙張貼的第一天,不到三個小時,大量圍觀的人直接引來南京路派出所的民警維持秩序。經過解釋,民警了解到這是一種商業行為,不予追究。但此舉讓南京路上過往民眾對這個名為“真維斯”的品牌產生了興趣——來自香港,賣衣服的。行人路過店鋪,難免有了進去看一看的衝動。
蕭誌昌認為:“零售業這個不新鮮的行業,如何賦予內涵?文化是最佳選擇。比如麥當勞剛進入中國內地時很轟動,本質而言,一個漢堡包有什麼稀奇,但包裝成‘美國文化’,消費者覺得,美國人每天吃的就是漢堡,那我有必要去嚐試。這裏麵包含兩重信息,第一是不同的生活方式,第二是消費者的好奇心理。”
中國內地消費者從未接觸過休閑類服裝,而真維斯來自澳大利亞,雖然老板是香港人,但依舊是“洋品牌”,包含著迥異的衣著文化。店鋪一開,與往常完全不同的零售模式,消費者會好奇——有那麼多樣式我可以自己挑選;再加上真維斯工作人員的高薪水,諸多因素傳達的信息就是:“這是一家很頂級的企業。”
由此可理解,真維斯剛進入內地,是以“創造引領潮流”為節奏,走“高端”路線的。一條標價180元的牛仔褲,一件標價199元的毛線衫,用楊勳的話說就是“放在今天也不便宜”。
當衣著的平凡意味著老調,全新的氣氛活躍於每個人的周邊,那時在很多人眼中,擁有一件真維斯,就擁有了一種身份的表征。不過,開創者必須做的事情,首先是要活下來,接著還是要活下去。而1993年,中國休閑服裝市場就像彼時的崔健大聲的嘶吼:“你們年輕嗎?”一切方興未艾。
如果說“羊皮書”是象征著開端和經典的文化載體,那麼真維斯北上中國內地的旅程無疑可稱之為“休閑羊皮書”:熱情的服務,百變的色彩,開放式的購物方式,讓一代人為之耳目一新。其中的示範作用又為後發的本土服裝品牌上了一堂精彩的啟蒙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