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維斯的發展過程中也曾麵臨市場與價格的抉擇。
20世紀90年代,作為最早進入內地的休閑品牌,真維斯成為時尚潮流的引領者,目標對象鎖定在18~25歲的城市青年——堅持高品質、高定價。
1997年前後,資本規模壯大,融資渠道通暢,而另一方麵生產水平提高,擴張速度加快,真維斯在並沒有出現強大行業競爭者的背景下選擇主動降價。楊勳認為,名牌之名,非自我標榜,換言之是基於產品、性能、價值的綜合評價,說到底是消費者的認同。回饋他們的最好方式,是讓他們能以“大眾化的價格享受到名牌的品質”。他相信“再過一百年,大多數人也依舊喜歡這樣的品牌”。
懂品牌意義的企業,其商業邏輯反而純粹。真維斯20年精耕細作,2800家門店,超過1萬名一線員工,每年銷售6000餘萬件服裝……數字傳遞出一個大眾化名牌已深入人心。
在楊勳的定義中,“名牌大眾化”是一個多維概念。
地域上,真維斯的市場界限不斷擴大,為更多消費者提供購買空間。2010年7月成立的獨立電商部門——網購業務部,從線下走向線上,契合大眾的消費習慣,向大眾化消費方式靠攏。
產品訴求上,“名牌大眾化”則體現在真維斯滿足符合大眾審美消費“口味”:舒適、易穿易搭配並緊跟潮流。真維斯的設計師們將每季的潮流元素適當融入服裝中,整體風格力求休閑時尚又不誇張出位,映襯出年輕消費者“低調潮人”的消費需求。
這一點,從各時尚雜誌與真維斯對具體款式的描述可見:
此款(真維斯2008年度冬款休閑女裝)延續去年風格,開發短裝款式,剪裁修身,穿後不顯臃腫。運用大膠紐效果,突破傳統,整體時尚大方。內配搭彩間毛衣,下搭配任意剪裁牛仔褲,體現繽紛冬季休閑。
此款(真維斯2011年度秋款休閑女裝)彩色的帽裏格子及前幅的牛角紐在淨色的外套身上盡情展現它的時尚個性,而優質的衛衣布料穿著舒適,搭配小腳褲、帆布鞋,清新自然盡顯青春氣息,又頗有日韓潮流達人感覺。
大眾消費得起,是“名牌大眾化”的前提條件;“物超所值”是品牌的品質保證,因而真維斯成為大多數人都消費得起的放心品牌。
幾十年來,商業化浪潮波瀾不驚,其中那些有節奏、有想法的企業,為中國帶來了許多寶貴的經驗。諸多細節背後的紋路,逐漸形成新的潮流——追尋大眾、發掘大多數國人的價值認同。
這種“品牌的常識”無疑對所有身處其中的民眾、企業,甚至行業,都是利好消息。
品牌的本分——“保證交到顧客手上的都是一級品”
品牌允許不偉大,甚至可以平庸,但不能喪失本分。它的本分,如做人起碼的道德底線,是企業最基本的商業原則。
2010年,媒體曝出一批服裝含有毒物質,一時公眾嘩然。牽涉其中的企業紛紛展開聲勢浩大的“危機公關”。真維斯處亂不驚,率先宣布堅持一貫秉持的“無條件退貨”原則;然後嚴格檢查問題產品,發現未含有毒物質,果斷登報澄清:“真維斯一款黑色褲子在北京工商局這次檢測中出現了色牢度問題,但百分之百對人體無害,更不可能有毒。”對產品的絕對自信,使真維斯處理危機時有條不紊。
實際上,工業化時代,但凡生產製造,都不可避免出現殘次品,這本身是個絕對命題。而真維斯如何“保證交到顧客手上的都是一級品”?
服裝行業上下遊涵蓋設計、生產、采購、終端零售等環節,彼此聯係緊密而又鬆散,用“現代管理之父”德魯克的觀點來講就是一種“棒球型組織”:各個環節各司其職,供貨人員很難看到設計人員,後者也很少征詢前者意見;設計人員完成設計,工廠直接和供貨商打交道,成品則由營銷部門負責。由此,行業衍生出兩種經典的經營模式——“輕資產經營”和“SPA模式”。
前一種,側重設計、推廣,把生產和零售外包,依靠品牌、文化、形象等一類“虛擬”的東西支撐運營。“輕資產經營”被許多本土新秀品牌所推崇、實踐。這些品牌前端的成衣采購,避開了繁重的生產和廠房設備等固定投入,規避資金風險,顯得輕便靈活。而終端,則采用加盟形式,最大限度提高現金回流程度,短期內借勢升雲,有利於品牌迅速擴張。
相對較少顧忌製造和銷售兩環節的瑣碎事宜,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研發和推廣之中,是“輕資產經營”的優勢。然而,產品品質控製則弊端明顯:不設自有工廠,把品質控製最關鍵環節交托於他人,無形中增加了品質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