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江山易主(2 / 2)

大殿之上,方孝孺聲如洪鍾道:“回稟陛下,城中尚有二十萬兵,大可堅守待援,即使真戰敗,國君為社稷而死,也是理所應當的!”

朱允炆不由汗如雨下,仿佛已經預見到最終的結局。

六月十三日,燕軍兵臨京師城下。

這一刻,天下皆知,再沒有人可以阻擋朱棣踏入皇宮。

這一刻,朱棣已不知等待了多久,自起兵靖難算起,已是整整四年,若以姚廣孝追隨朱棣北上算起,則已是十九年光陰。

當日,守衛金川門的李景隆開門迎降,燕軍大舉入城。

天下的格局,在這一刻迎來的翻天覆地的劇變,入城之後,朱棣最迫切想要得到答案的一件事,便是建文帝的下落。

早在第一批燕軍入城之時,朱棣便派遣親衛直奔皇宮,尋找建文帝的下落。對於這個一手屠戮了數位藩王,直接引發了靖難之役的“頭號功臣”,朱棣的命令隻有一個: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可出乎朱棣預料的是,親衛趕到皇城時,隻看見了一把熊熊燃燒的大火。大明建文皇帝朱允炆在大火之中消失無形,不知去向,更不知生死。

入京師之後的無數個深夜,朱棣孤獨地漫步在空蕩蕩的大殿之上,一邊手中卻是下意識握緊了刀柄,低聲喃喃道:“我的好侄子啊,你會在哪裏呢?”

而朱棣的一切舉動,都被姚廣孝默默看在眼中。

入城之後,朱棣頒布安民告書,命人洋洋灑灑寫道:“我等本為藩王,因奸臣挑唆,導致宗室骨肉被其殘害,因而不得不奉天靖難,起兵掃除朝中奸佞,以此扶持江山社稷。而今已然掃清京城奸臣,有罪者不敢赦免,無罪者不敢誅殺,如若誤傷受到牽連又禍及到傷亡,絕非靖難本意。”

當月,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皆被殘忍誅殺,其族人也未能幸免,一眾忠於建文的舊臣也遭到清算,或斬首示眾,或充軍流放,鐵鉉遭淩遲,方孝孺遭腰斬,鐵鉉、黃子澄之妻女被充入教坊司為妓,曆史就是如此嘲弄著敗亡之人。

建文四年六月十七日,朱棣拜謁孝陵,祭告天地,宣布革除建文年號,改當年為洪武三十五年。而後,朱棣在奉天殿即皇帝位,定年號為“永樂”,改元明年為永樂元年。

凡建文年間貶斥的官員,一律恢複職務,建文年間的各項改革一律取消;建文年間製定的各項法律規定,凡與太祖相悖的,一律廢除。

建文二年,朝廷曾下令減輕洪武年間浙西一帶的極重的田賦,至此又變重,六月十八,朱棣頒布了第一道聖諭:即日恢複周王朱橚、齊王朱榑之爵位。幾日後又恢複代王朱桂、岷王朱楩之爵位。

在通過雷霆手段迅速清洗了建文舊臣,掃清了建文朝的國策之後,下一步該是封賞靖難功臣。朱能受封成國公,張玉被追封為榮國公,此外又封侯十三人,封伯十二人。為燕軍攻克京師立下大功的李景隆仍為曹國公。至於前魏國公,朱棣入南京後,徐輝祖留在父祠,不肯迎接朱棣,被下獄審問。朱棣親自召見詢問,徐輝祖卻是一言不發,始終沒有推戴朱棣稱帝的意思。法司逼迫他招供,徐輝祖振筆直書:“中山王開國功臣子孫免死。”

朱棣問詢勃然大怒,正欲下令斬殺,腦海中卻忽然浮現徐達的麵孔。

舊人之子,卻是不好趕盡殺絕,朱棣於是勒令徐輝祖返回私宅,革去他的俸祿和爵位,不準他再幹預政事。而與緊鑼密鼓籌備建立新朝的朱棣不同,入城之後的姚廣孝竟然難得的清閑下來。在征求了朱棣的意見之後,姚廣孝僅帶幾名隨身的侍衛,便回到了昔日的天界寺中,終日誦經念法,不問外事,任誰來探望也不見。大批靖難有功的將領私下不由嘀咕:道衍大師不惜賭上身家性命追隨燕王征戰天下,如今大事已成,大師卻反倒要遠離凡塵,重回僧人之身了嗎?

眾人紛紛猜測,時至今日,唯一能敲開姚廣孝屋門的,大概隻有袁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