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燈都”如此輝煌(1 / 3)

如果說,1999年,第一屆燈飾博覽會的舉辦,使海內外第一次認識古鎮鎮的話,那麼2002年第二屆博覽會期間獲得國家授予的“中國燈飾之都”的冠名,則使古鎮鎮真正掀開了曆史上的新篇章。

誰也不用懷疑古鎮了,從參加第二屆博覽會的聲勢和陣營就可以看出:原先報名的參展企業達900餘家,需求展位1000多個。而有限的場所,不得不使古鎮人精選了400多家客商和742個展位來參展。而細心的人更會留意到,此次參展商中,除了國內那些著名燈飾企業和重要客商全部到會外,台灣的商家成為一道格外亮麗的風景線。值得一提的是,像飛利浦、TCL、施華洛世奇、北京鬆下、鬆本、朗能等國際著名燈飾廠商也擺開空前的陣勢,始終如一地參加了展會。6天展會期間,總成交量投資達68億元人民幣,創下中國燈飾產業展會新紀錄。

“燈都”已毋庸置疑,60餘萬的參觀、參展人員就是對古鎮現實和未來的一次大檢閱。結論:古鎮成為“中國燈都”當之無愧。

別以為小鎮辦不成大事。古鎮人幹得非常漂亮。與首屆博覽會相比,此時的小鎮早已舊貌變新顏——26層的五星級“國貿大酒店”氣勢宏偉、金碧輝煌,使遠道而來的中外賓客,有種置身國際大都市的感覺。那二十餘萬平方米的展覽大廳,盡顯國際博覽會的高科技與星級式的服務;四通八達和熱情周到的物流,讓采購商從心底感受輕鬆與滿意。再看看古鎮新城,更是眼底盡收美景:那條號稱“十裏燈飾街”的新興大道,如今又在原有基礎上,加寬加長,綿延在古鎮的城區與鄉村之間,使得燈飾產業的空間更加綻放,更顯異彩;與新興大道遙相呼應的另兩條新建大道——中興路和東興路,則使“十裏燈飾街”向縱深和立體方向延伸,並與其他橫串縱道的大街小巷相聯結,勾出一個恰如巨型燈泡形的大“燈都”……

古鎮“燈都”異彩紛呈,令人心潮澎湃,目不暇接。

到了“燈都”,你不看燈是種遺憾,但,你看完這裏的燈便不想再看天下的燈了。“燈都”的燈,將曆史和未來、傳統和時尚、中國和世界的燈,幾乎一網打盡,盡在此間。

燈飾藝術的頂尖水平——什麼叫“燈都”?商人理解:那一定是彙總了天下各式各樣、可以交易與貿易的燈;廠家理解:那一定是有你的我的和天下所有能工巧匠精心製作的、可以互相學習取經的燈;官員理解:那一定是代表當地與當代的時代背景、人文氣息和民風民俗並體現執政主題的燈;美學家理解:那一定是注入了風格、個性、象形與欣賞、感悟、抽象、寫實和其他美學元素的燈;文學家理解:那一定是語言、情愫、心態、結構和詩化的燈……嗬,“燈都”,既然是燈的都市,就該具有天下所有人都能享受和獲取的藝術、畫麵、景觀和感覺、價值與愉悅……

古鎮人做得到嗎?那是一群以農民為主體的做燈人,他們能行嗎?

這也許是我們這些已經生活慣於大都市的、遠道而來的訪問者內心特別想探究的事。

“燈都”古鎮,你經得起這樣的考問嗎?

你必須經受這樣的考問。因為你是“燈都”——中國的燈都!

一個普通的中午時間,主人帶來一位年輕的小夥子,介紹他是“開元燈飾”的老板,叫區庚權。

“姓區的多嗎?”筆者問。

“多!我們古鎮做燈的人中區姓占了相當部分。我是屬於第三代古鎮做燈人了。第一代在90年代前,第二代是2000年前的,我們是2000年以後開始從事燈飾生意的。”

“區庚權與我是同齡人,生意可是了不得啦!‘開元’在古鎮和燈飾業中名氣很大……”陪同的小崔說。

“小生意啦!我們僅僅是做點小生意而已。”區庚權說得很謙虛,表情上沒有一點做作的樣子。

“你祖上有人做過燈嗎?”

“沒有。祖輩是農民。”小夥子說,“我父親是岡東村的老支書。他老人家在70年代養過魚、種過花木,最多時承包過110畝地呢!後來古鎮許多人做燈飾,我父親也跟著改行做燈了……我中學畢業後,沒上大學,出校門後看到大家都在做燈飾,就擠了進來。頭幾年給別人打工學藝。2000年開始自己做,起名“開元”,意思是,新世紀到了,開創新紀元唄,圖個吉利!”小夥子笑道。

“現在企業有多少人?”

“900多人。”

“年產能達多少?”

“1個來億元。一半銷國內,一半外銷。民用燈為主,室內和戶外燈都有。”

“有自己的品牌嗎?”

“有。主要有兩個:‘開元’和‘阿亞卡’。”

小夥子始終與筆者是一問一答,盡顯謙和與低調。

“開元燈飾”到底如何?古鎮人的製燈水平又到底如何?這是筆者在古鎮時心頭時常湧起的疑問。

必須破解。

機會來了——那天采訪正路過“燈市一條街”。“開元燈飾”十分醒目地躍入眼簾……“停停!我們上‘開元’看看!”

“好吧。”還是小崔陪同。

踏進“開元”那一瞬,我們的目光驚呆了。數百平方米的“開元燈飾”首層銷售大廳,吊滿了各式各樣的水晶燈飾,有的大如冰樹,遮天蓋地;有的如銀藤,攀岩登壁;有的似雪花飛流,仙女散花;有的似火樹銀花,光芒四射……總而言之,眼前一片晶瑩剔透,光彩絢麗,盡顯潔淨、透明、耀眼、豪華、奢侈、和美之感。筆者10多年前采訪過我國著名的水晶之鄉——江蘇東海,故而對水晶製品略知一二。今天重新置身在水晶藝術世界,不由得油然升起那熟悉而陌生的情愫來。於是特別挑出幾例細品起來。哇,這裏竟然也有來自奧地利施特勞斯係列水晶垂飾,那顆顆含苞欲滴的水晶珠,呈現的都是奧地利最著名的藝術大師洛世奇的原創意境,其特點是不但在水晶切割技術方麵出類拔萃,而且這樣的水晶珠一旦與光線完美交融時,最能折射出光線的耀目光彩和高雅氣質。“開元”對許多水晶燈飾采用的冷光燈光源,是當下國際最新穎的透明或半透明的乳色防爆燈杯,於是還原水晶色彩的效果更好,使其景物更真實、更玲瓏剔透、完美無瑕,讓顆顆水晶在燈光的照明下,反射出自身的全部魅力,或似宇宙間顆顆小太陽,或似月亮邊的繁星,或似與太陽和月亮爭豔的少女,楚楚動人、婀娜多姿……

“歡迎歡迎。”見過麵的區庚權小夥子,熱情出麵接待。

“這些都是你的企業生產的?”筆者輕輕撫摸著一盞盞美輪美奐的水晶燈飾,迫不及待地問主人。

“都是。”小夥子還是輕易不多言一語。

“原料是國內的?”

“有一部分。但多數是進口的……”

“這麼美的工藝都是你們自己製造的?”

“對。我們有比較先進的設備,還有一個專門的研發部門,他們都是一流的技術人員。另外,我們公司在質量管理方麵也注意得比較早些,2001年時就通過了國家的IS09000質量體係的認證……”小夥子不經意的話,令筆者暗暗佩服,因為中國一些地區的產業雖然市場占有率很高,可假貨次貨問題始終讓中國人抬不起頭的事似乎是一個通病。古鎮是否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同樣是我們的心頭疑慮。

“古鎮從燈飾產業形成初級階段時,我們就非常重視抓燈飾質量問題,而且可以說是下了血本。1996年時,鎮政府就專門成立了一個質檢辦公室,有4名專職人員。後來又抽出20個人,進行專業培訓。這批人是古鎮燈飾質量把關的專門隊伍,他們的職責是及時監督燈飾市場上存在的問題,並按具體的管理條例嚴格監管。由於國家尚無民用燈飾質量的檢測管理標準,我們鎮政府便領先吸收國內外專家技術,自定了一套符合國際水平的民用燈飾質量檢測體係,把普及燈飾質量與普法教育一樣在全鎮燈飾從業人員中進行宣傳教育,利用電視特設了每天播出的‘燈飾質量一分鍾’節目。所有這些都由政府統一組織實施,定期檢查,通報情況。對各企業業主,我們進行定期的培訓,要求他們在自己的企業裏建立質量檢測專業人員。幾年下來,古鎮燈飾質量完全達到了國內外同行的先進水平。我們可以從近幾年像意大利、西班牙等國際著名企業,到古鎮燈飾企業尋找‘貼牌’生產的趨勢看出,古鎮燈飾質量是過關的、硬氣的……”鎮長吳禮煊的落地有聲的話語,突然回響在我們的耳邊。

古鎮燈飾質量過硬已是不爭的客觀事實!

“開元”老板讓我們見識他的“國際產品展廳”時,我們所見到的產品徹底地將原先留存在心頭的懷疑拋棄了……

嗬,這世界上竟然還有這樣的燈飾!還有這樣美的燈飾!還可以有這樣美和多彩的燈飾!

你瞧,那一款出自意大利著名設計師之手的具有明顯的18世紀歐洲文藝複興時代藝術色彩的燈飾,它形如一條固定在半空的緞帶,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獨特而無可替代的。樸素無華的台燈營造出極簡的美學。雖然燈臂和燈座簡單如彎曲的線條,卻絲毫不影響它的照明功能,低瓦的燈管使台燈不至於炙熱,而紅色的燈管也是設計的一部分。設計中也簡化了燈座,使其不占空間,如此的一盞台燈,顯然是設計者希望讓購買這款燈飾的人,能享受一種回歸數學的理性。從這一燈飾,我們感受到了什麼叫世界級燈飾藝術的頂尖水平。

“開元”的區庚權介紹說,素來自信是全世界最好的意大利設計師,設計理念簡潔而富有新意,實現了功能、美感和環保的完美結合。“開元燈飾”有一半銷往國際市場,因此,學習和吸收世界頂級藝術設計是我們的一個基本策略。而由於我們‘開元’是中國的燈飾,所以我們除了注意吸收如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家的著名燈飾設計大師的藝術風格外,還十分注重自主創新。因為我們充分認識到,中國燈飾要真正走向世界,必須有自己民族風格的自主設計產品。”

“你們準備怎麼做?”

“我們不是準備怎麼做,而是已經做了不少。請上樓參觀——”小夥子帶我們上了另一個燈飾展廳。

哈,這是燈?這真的是燈!古鎮的燈!

我們又一次被眼前的奇妙的燈飾驚呆了——呆透了:這是個綠色的、粉色的、紫色的、黃色的……世界!我們仿佛走進了一個植物園——燈的植物園!這裏有“菊花燈”、“牡丹燈”、“荷花燈”,有“西瓜燈”、“香蕉燈”、“蟠桃燈”,還有“柳樹燈”、“棕樹燈”、“向日葵燈”……嗬,這才叫是藝術!取自自然勝於自然的藝術!

“你們怎麼會想得出這種創意?簡直太絕了!”

主人笑笑,說:“因為我們是農民出身,所以迷戀自然和田園牧歌式的生活,靈感也由此而來……”

哈哈哈……絕妙的回答。可不,古鎮燈飾人,多數是農民,但誰能說古鎮農民不能創造人間奇跡?他們不是已經創造並且也被全世界證明了中國農民的偉大嗎?

一個經典的燈飾作品,應該包含很強的地域文化和民俗美學的成分,它是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的一種方式,更是對人類美感經驗的一種體現。“開元燈飾”係列,正是突破了傳統燈具的設計理念,又將歐式與中式完美統一,在現代中透露出古典,將浪漫主義的朦朧風格發揮到極至,所以令人癡迷和陶醉。麵對如此精美絕倫的燈飾藝術,我們不可能不暢想和詩化,也不可能不產生文學的感覺。

於是我們在想:在生活中,許多感官需要被滿足。一個家庭中如果沒有燈具,就像人沒有了眼睛一樣,沒有了眼睛的家庭隻能生活在黑暗中。所以燈,無論在室外還是在室內,它是我們人類生活必不可少的生活組成部分。如今人們將照明的燈具叫燈飾,從稱謂上便可以看出,燈具不僅僅是照明,而且更多的是一種生活的點綴。而環境則對人的情緒產生絕對的影響。燈飾有時就像一曲舒緩的樂曲,有時如楚楚動人的少女,有時又如一首心靈的詩歌……燈,可以讓我們的生活和人的價值觀發生某些變化與更迭,也為推進這個世界文明進程產生一定作用。製造燈飾的人,因此需要商業意識,需要藝術創造,同時更多需要曆史與人文的注入,這樣的製品才會永恒。

在“開元”,我欣慰地看到了這一切。

古鎮燈飾行業的“黃埔軍校”

在古鎮,不識“華藝”一定是個遺憾。

“華藝”代表著古鎮燈飾人的創業精神與古鎮燈飾的藝術靈魂。“華藝”的燈飾品牌在同行中影響非常大,古鎮搞燈飾的無人對其不曉。但“華藝”的老板與“開元”的主人一樣,很低調,這讓我們對古鎮人產生了一種心理上的好感。“隻管幹好自己的活,從不在嘴巴上抹油”。一個創造奇跡的地方,總有一種令人敬佩的文化。古鎮也不例外。

老板也是區姓,與區庚權是同村人。屬龍的區炳文說,他們區氏家族在古鎮做燈飾有個行業品德,都不願太宣揚。“你們是北京來的,政府又打電話來讓我一定要接受采訪,所以我不得不跟你們聊幾句……”

這一聊,就是半天。最後區炳文自己都感到有些意外,笑說:“看來我們有緣。”

“華藝燈飾”在古鎮算是第一代了。1986年10月13日,區炳文是被叔叔的一個兒子拉下“燈海”的。“這個日子我一直記著。因為當時心裏很沒數,你們不知道,在下燈海之前,我搞花木生意6年了,現在一下轉行搞燈飾,心裏有些發虛,壓力很大。可既然幹了,就不能吃回頭草了。於是我叫上自己的弟弟區錦標,及表侄蔡健銘,3個人共集資5萬元開了華藝燈飾電器廠……”區炳文說。

3個人湊出5萬元而不是6萬元,是因為區錦標拿不出兩萬元,所以股金隻好5萬元。開始都是小打小鬧,再說誰心裏也沒底,這燈飾生意到底能做到什麼樣子。“我們開始根本也不會搞。買了一台照相機,跑到外麵的商場和酒店,看哪種好就把它照下來,再印成照片,然而拿著照片跑到蘭州等地去問人家要不要。如果有人看著照片說這個我要多少、那個你給我備貨多少,我們就趕緊跟人家訂份合同,再火速返回古鎮做燈……”原來“燈飾大王”是這樣起家的呀!

區炳文笑道:“那時所謂的燈也比較簡單,就是一塊玻璃,一根鋼管,一隻燈泡,你要是在玻璃上弄點花樣,再把鋼管擰個圖案,或者在燈座上弄點新名堂,可能就是一盞非常暢銷的燈具了。”

“開張4個月,到第二年春節,我們已經賺了4萬多元。加上本錢共有近10萬元了,所以想做更大的生意。我們就在村裏租下了農機維修站的300多平方米的廠房……生意不錯。10個月下來,我們正在成都那邊鋪開銷路,有一天一位朋友對我說:你假如要把生意做大,就得建立‘根’。我問啥叫‘根’,他說就是你得有自己的品牌產品。他的話對我啟發很大,從那時開始,我們‘華藝’就走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路——特別注意研製自己的產品。當時吸頂燈老百姓都很喜歡,而吸頂燈的燈罩式樣是關鍵,於是我們花血本買了台吸塑機。有了吸塑機,就能抽出各式各樣的吸頂燈罩。生意果然不一樣。第二年,我們把頭年賺的錢全部用來買設備,一下又進了11台吸塑機。這在當時的古鎮,算是少有的。同時為了接待各地的客戶,我們正式在古鎮街上開了一家燈飾店。這也是古鎮比較像樣的第一家燈飾門市。這下不要緊,我們的店一開,古鎮人都知道做燈能賺大錢,後來就嘩啦全上了。古鎮燈飾行業就這麼一下起來了,直至今天這個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