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見了《建國方略》裏的北方大港(3 / 3)

1991年8月28日,渤海灣的王灘海岸上出現了一次有史以來從未有過的盛況:數以萬計的人群,如海潮一般從四麵八方湧向剛剛建好的簡易港口,翹首仰望從遠海馳來的“海龍”號巨輪。“來啦!大輪船來啦!”那一天,長長的王灘海岸線沉浸在沸騰之中。有趣的是,無論是唐山市委領導,還是祖祖輩輩居住在海邊的漁民百姓,他們都被第一次駐足至眼前的巨輪所驚喜、所震撼、所激動。“別看唐山有幾百裏黃金海岸線,別看王灘鹽堿荒地有600年人跡,但我們都是頭一回見到如此巨輪,那個高興勁甭用說。‘海龍號’停泊的那些日子裏,天天吸引了幾萬的圍觀群眾,他們有的是祖孫三代、有的是從幾百裏外的唐山市區和北京城裏趕來的,當然最興高采烈的要算我們這些建港人。”現任京唐港公司黨委副書記的李貴琢,是位在建設祖國重點工程戰線上轉戰南北、又見過大世麵的老“鐵道兵”,但談起京唐港開埠的那一幕時,同樣顯得很興奮。

“啊,我的港灣\/你是水手溫柔的搖籃\/你是遊子夢中的唐山……”也許唐山人太渴望早日“張開熱情的雙臂去擁抱遠方駛來的風帆”,當第一艘巨輪來到自己跟前時,他們甚至還沒有準備好與之相配套的吊車和自動輸運帶,其實我知道是他們“囊中羞澀”。於是,第一船的幾千噸貨物,有近一半以上是靠人拉肩扛的原始裝運從碼頭搬到巨輪上的。幹這一活的領頭人就是今天京唐港的掌舵人劉衛民。“那時我們就是憑著一股要在家鄉的海岸線上建設一座北方大港的信念,靠肩膀和汗水托著萬噸大港的碼頭……”當了十幾年軍校教官的劉衛民在學習一年多的專業知識後,回到自己的港口時被安排到生產一線的裝運隊當隊長。誰都不會相信,這位文氣十足、為人坦誠的軍校教員出身的轉業軍人,竟然是鐵骨錚錚的一條硬漢,200多斤重一袋的原鹽和糧食,“吭喲——”一聲落上肩膀後健步如飛,那些腰胖體壯的裝運隊員探探舌頭,搬起麻袋,隨之跟上……

唐山人就是靠著這樣的信念與幹勁,“還中山夙願,繪渤海彩虹。”素有“神京之肘腑”的唐山有了自己的港口,從此使這塊富庶而神聖的熱土與海疆躍上了一個全新的發展平台。簡易港通航不到一年後的唐山港在1992年7月18日,隨著萬噸巨輪“風采號”徐徐駛出港灣的那一刻,向世人宣布正式通航,從此之後的這片渤海灣的金色海麵上,白日笛聲習習,暮時高燈送晚。

1992年,對改革開放的中國來說,是個讓人們難以忘卻的年份,鄧小平的“南巡講話”,使神州大地處處洋溢著蓬勃生機。渤海灣的唐山港口同樣進入了一個重要發展期。就在這時,一位當年在冀東抗日遊擊戰爭中浴血奮戰的北京市老領導來到了唐山,他在烈士陵園為那些死去的老戰友掃墓之後,應唐山市委同誌的邀請,參觀了正在不斷建設中的港口時,興致勃勃道:“北方大港”不隻屬於唐山的,北京也應該有份。何況北京現在正愁著找一個理想的出海口呢!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正愁著尋找建港投資合作者的唐山人的心弦被這位北京市老領導重重地撥動了一下,於是試探性地提出:如果北京方麵願意與我們合作建港,我們舉雙手讚成。“好事嘛,我給你們撮合撮合!”這位老領導欣然應諾,並在之後的日子裏多次穿梭往返在北京和唐山之間,為兩家合作建港立下汗馬功勞。

“北方大港”迎來又一個7月18日的重要日子。1993年的這一天,由北京市政府和唐山市政府領導共同起草的更名為“京唐港”的文件簽署的那一刻,正值萬噸巨輪“洪茂海號”遠洋貨輪乘風破浪駛離港口,它示意了渤海灣上一個向國際通航的新港口誕生了!

“京唐港”從此成了“北方大港”的正式名字。

北京和唐山的合作,使孫中山先生近百年前夢想建成的“北方大港”真正插上了翅膀……京唐港人因此不會忘記為這一成功合作做出特殊貢獻的北京市老市長焦若愚,英年早逝的北京市副市長、“好人”李潤五,唐山市梁誌忠、張士儒、張和及京唐港早期建設的組織者與領導者們的功績。

逝者如碑,今人如旗。

京唐港從在渤海灣打下的第一根樁柱那一刻開始,就與眾不同。這裏的建港不是靠國家和政府的資金投入,市場經濟的運作,是港口生命的全部血脈。與首都北京聯手投資的股份製建港形式,譜寫了我國第一個跨省市建港的精彩篇章;企業獨資、合資建設業主碼頭則是京唐港在發展藍圖中出彩的又一創舉。當你邁步在日夜沸騰的大港碼頭時,你會發現這裏有開灤礦務局的煤炭專用泊位,有冀東水泥集團與新加坡外商聯合投資的散裝水泥筒倉設施;有中晨能源倉儲公司的進口液化石油氣泊位,還有山西晉煤等琳琅滿目的國內外著名企業的專用碼頭……它們如一顆顆璀璨的繁星,烘托著京唐港這輪光照四方的明月。

劉衛民十分自豪的告訴我:京唐港用10多年的時間,跨入了別的港口需要用幾十年時間才能完成的千萬噸國際貿易大港的行列,靠的是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靠的是運營機製的活力。如今,該港口包括碼頭建設、港口鐵路等輔助設施在內的50多億基礎建設投資,幾乎完全依靠的是社會資源和企業自身能力。難怪原國家主席江澤民同誌在聽取京唐港建設的彙報後,動情地說:隻要中國人民發揚勇於開拓,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任何願望和理想都是可以成為美好的現實。

京唐港人,把昨天偉大革命先驅孫中山的遺願和今天中國人強國富民的理想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