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2001年,是京唐港發展史上的一個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年份。這一年,他們突破了1000萬噸的吞吐量,達到1102萬噸,跨入國家大港口的行列。全年港口實現總收入2億元,利潤3500萬元。而在這期間,京唐港人還做了一件功不可沒的大事,即為如今已成為渤海灣最具遠景意義和發展前途的曹妃甸港口完成了基礎工程的主要項目的投資與建設。曹妃甸,作為京唐港的“姐妹港口”,現在已被國家確定為我國第一個科學發展示範工業區,如一顆耀眼的新星正在太平洋的東方海岸線上冉冉升起。劉衛民和京唐港人作為這一新興港口和示範區的開拓者與建設者,將永遠被曆史所銘記。
現在,我們還是把目光收回到進入新世紀後的京唐港海吧——
這一年年末,一位記者來到京唐港,在港口現場作過一段描述:此時的京唐港,巨輪來來往往,高聳的吊機緊張地工作著,坨港鐵路線上,滿載貨物的列車風馳電掣。短短10年,從通航到千萬噸大港,京唐港人付出了多少心血?那天,遠航的“安達海”號滿載2.5萬噸優質煤炭駛往南京港,汽笛在蔚藍色的渤海灣回蕩,海鳥追逐著漸漸遠去的巨輪,在人們的歡呼聲中,劉衛民的眼角潮濕了……
劉衛民的眼角不能不潮濕,因為從他擔任港口的“一把手”以來,僅用3年時間,就把一個正在滑坡的新建小港,建設成名列全國港口前23位的千萬噸大港口!這,絕非是件簡單和容易的事。
“古人曰:‘一名之立,數旬踟躇。’又曰:‘名者,實之賓也。’是說,立名雖則不易,名稱隻是一種叫法,叫什麼都是次要的,關鍵要看實質。一個發展著的港口建設,重要的是要不斷調整思路,找準定位,也就是說隻有從‘實’出發,‘實’而‘名’正,港口的發展才能突破瓶頸,走上快車道。”劉衛民是個意識裏充滿著哲學感知的思想家,同時又是善於把這種感知轉化為行動的實踐者。
“港口,如同一個舞台。港口人就是這個舞台上的唱戲人。舞台多大,你的戲就能唱多大。一個有作為的藝人,要想成為世界一流的歌唱家,你的舞台就要成為麵向世界的一流舞台。港口做不大,港口人就永遠不能與世界貿易融合在一起。”劉衛民經常用這樣的比喻影響和灌輸自己的港口職工。
調整思路,找準定位,用“藍色思路”改寫“煤都曆史”。這是京唐港人在進入新世紀後自己給自己設定的奮鬥目標。
《左傳》有句話叫做:“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意思是,坐著柴車,穿著破爛的衣服去開辟山林。劉衛民對這句話特別欣賞,他經常用這話教育自己的職工,希望港口人將此作為建設港口的座右銘。
“京唐港的機製決定了我們不可能像其它港口一樣,可以在有了政府和國家大筆大筆的資金後再進行規模建設,我們必須始終保持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但這並不影響我們‘穿著破爛衣服’去開辟山林的宏願。孫中山先生提出了要把北方大港建設成‘與紐約等大’的國際貿易大港口,如今實現這一願望的曆史責任已經落在了我們的身上,京唐港人自然必須接受這副重擔,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對得起開路者和子孫後代。”劉衛民的心中裝著雄才大略。
“把京唐港做大做強,做成‘與紐約等大’!”這是劉衛民和京唐港人的畢生願望,他們為此嘔心瀝血。他們知道,如果自己的港口隻是局限在背靠“煤都”唐山、做單一的貨種,即使把吞吐量做到幾個“千萬噸”,那也擺脫不了“搬運站”的痕跡而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大港夢想。
“做大做強,這是唯一的選擇!”它不僅僅是讓京唐港人自己受益,而是讓所有與京唐港相關的廣大客戶受益,讓唐山市、讓河北省、讓京津唐及整個渤海灣經濟區受益,更能為推動全國的經濟大發展發揮作用。在河北省建設沿海強省的布局中,京唐港早已被賦予當“領頭羊”的曆史重任。曆史已經賦予京唐港人這樣的責任:作為渤海灣經濟區的未來沿海新興港口城市,這裏通疆達海,後有廣闊的經濟腹地,前有通向世界的大海,發展空間無限,發展前景美好而壯觀……
然而,如何能在較短的時間內盡快擴大京唐港的建設規模?劉衛民和京唐港人幾乎每天都在掐著手指算賬:吞吐能力應該達到多少萬噸才能成為大港?而要稱其為大港,還必須投資建多少個5萬噸級甚至10萬噸級的泊位?要建這些超大噸級碼頭得需要多少投資,錢又從哪裏來?如果有了足夠的錢該怎樣幹?如果沒有那麼多錢又該怎樣的幹?
世界風雲變幻莫測,市場經濟競爭激烈異常。沿海港口如雨後春筍,每一個港口的主政者都想把自己的地盤做得最大最強,京唐港將向何方發展……所有這一切,劉衛民與班子成員必須想明白,然後還得拿出做法和措施。光有一般的做法和措施是不足以參與群雄四起的港口經濟競爭的。
港口經濟是什麼?它應該是區域占領與輻射式滲透相結合的具有明顯區域特征的經濟;它應該是條塊壟斷與海納百川相烘托的具有明顯壟斷專營優勢的經濟,它還應該是追求盡可能的低成本、高效益的服務型經濟。不不,不僅是這些,港口經濟更多的還應該是一種具有明顯戰略特征的戰略經濟!
“對,港口經濟從更廣泛和更深刻的意義上講,它應該屬於一種戰略經濟。”劉衛民很喜歡軍事術語,因此他對港口經濟的理解會比一般人更具有戰略思維意識。這也使得他在謀劃京唐港發展時,比別人高出一籌的本領。
戰略的目光總是看得更遠、更深刻。
劉衛民明白,要把京唐港做大做強,僅僅依靠政府投資,絕對不行。於是,他與他的夥伴們一起,下決心另辟蹊徑。
多元化吸引各方資本參與港口建設,這在京唐港建設方麵早有傳統。港口建設之初,國家沒有一分錢的投資,隻有唐山市財政投放的3000萬元。這點有限的投入,對於資金密集型的港口建設項目來說,隻能是杯水車薪。麵對資金嚴重不足的情況,唐山市政府、唐山港京唐港區應急求變,加強了與北京的合作。於是他們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內引外聯,采取了“跨地域”、“跨所有製”、“出讓岸線”、“土地折價入股”、“企業獨資”等方式方法,進行多渠道籌資,多方式合作,聯合建設港口,走出了一條以“利益共同體”為紐帶的市場化建港之路,使港口規模迅速擴大。
不過,在這條聯合民間資本建港的“創新”之路上,京唐港走得雖然頗感欣慰,卻也並不輕鬆。采訪中,劉衛民董事長深有感觸地說:“我們引民營資本進港雖具有創新意義,因為這在全國也是第一次在港口業內超前地引入民間資本,並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可是,2003年,當中國港口協會請我介紹引入民間資本經驗時,我還是感到為難。我說過,那時做了也隻能偷偷地做,不能公開說,要不然就會招致麻煩,招致有關部門或學術輿論界的批評。因為當時國家還沒有針對港口經營中引入民營資本的相關政策。黨的十六大召開和十六屆四中全會以後‘民營經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一種基本形式’的政策,才被明確地提了出來。從那時起,我們京唐港的做法似乎開始理直氣壯了。”
京唐港過去與其它港口一樣,是采用的港務局的行政體製。2000年開始,他們在北京、唐山兩市領導的關懷下,大膽探索管理體製的改革,通過近3年的實踐,於2003年初,正式改製為由北京金泰集團、河北燕山集團、唐山港口投資公司等6家股東組成的股份製企業,從此走上了完全按市場經濟規律運營的現代企業管理與發展的新路子。
港口要做大做強,碼頭停泊能力和與之相適應的機械設備是基礎的基礎,而這通常也是一般港口在發展中所遇到的最頭痛的“瓶頸問題”,即大量資金無法落實。對京唐港而言,這也是外人敬佩劉衛民他們“不簡單”的地方。幾十億的資金,沒有國家和政府的支持,想建大港,簡直是異想天開的事。但京唐港人依靠企業自主經營的靈活機製,把這樣的異想天開的事變成了實現。他們采取了與股東合作建港、在港口讓出部分海岸由業主獨資建碼頭、以土地折價入股與投資方共建倉儲配套設備和與世界500強企業聯手合作經營集裝箱運輸等形式,多渠道、多元化建港的形式,使港口在短期內迅速有效地解決了資金問題,基礎建設跨越式的提升,促進了港口吞吐量的翻倍增長。
在這期間,利用民間資金,完成和滿足了碼頭運輸的機械設備市場化管理方麵所取得的經驗值得稱道。過去,京唐港與其他港口一樣,碼頭運營中的運輸和機械設備一直是個難題,即資金占有特別大,又損耗大,使用和管理好這一塊是又費力又費錢的事。從2001年開始,他們打破單純依靠自籌資金購置流動機械的傳統模式,公開向社會競標轉讓了流動機械69套,成功置換資金1255萬元,實現了港內貨物倒運市場化,加大了港內市場對內外對開放的力度,在港口內部建立了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無形市場”。如煤炭接卸機械化一項,港口以零標競拍,收入中標費30萬元,並由此引入800多萬元的卸煤設備,而且實現了火車煤炭接卸作業的機械化,提升了京唐港鐵路運輸接卸處理能力。與民營資本互動,開展融資租賃業務,實現港口、民企、設備廠商與銀行等多方麵相關企業的多贏局麵。
出售機械給民營企業,使港口解決了投資基礎建設的資金不足問題,同時又釋放了被設備占用大筆資金的“瓶頸”,為港口增加了不少新的生產資本,進而加速了港口企業的生產能力。同時,民營資本的參與,使港口不僅集聚了人氣,而且通過新的資本結合,形成了一種新的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使之所有在參與港口商務與經濟活動中的單位和個人,都成了港口的主人。更值得關注的是,京唐港的這種做法,由於清晰了產權,解決了國有企業很難做到的“管理高效”的環節。
“過去,一台吊車分幾班,由幾個人開,要讓每個人都愛車養車很難,稍有一點毛病,就送到修理廠去了。賣給民營企業之後,港口就不用管那些如‘愛車養車’的具體問題了。你想,個人傾全家之財力買了吊車,是要用這台吊車賺來的錢養家糊口的,還用你去教他如何愛車養車如何節約用油嗎?”采訪中,劉衛民一談到民營資本引入港口建設的話題時,難以抑製依然激動的心情,“從資產資本經營的角度看,我們所展開的融資租賃業務,一方麵解決了現實社會裏的金融壁壘,實現了多方共贏。從港口發展需要的角度看,技術改造是我們永久性的任務,但港口卻有一批批舊設備擠占了大量資金。現在我們通過出售那些技術含量並不太高、港口又必須具備的機械設備給民營企業,將此置換成可支配的資金。這是第一個直接的雙贏。除此,接納民營企業進入港口運營過程中,他們也在不斷更新技術設備,但現有的傳統金融壁壘又無法使這些民營企業獲得理想的貸款,怎麼辦?我們港口再次大膽創新,采取給那些與我們有市場關係和租賃關係的民營企業在技術更新改造時,隻需要他們先支付三分之一的資金,其餘部分由我們港口方麵代付,繼續租賃給他們,並在未來3年內將其為港口服務所得收入抵償租金和財務費用,3年後這些設備完全歸屬於民營企業所有。如此互動,港口自身通過提供先期的投入,企業的生產能力得到了改善和發展,民營企業在這個過程中也大大地提高了生產能力,收入大幅增長。這是大家都能摸得見看得見的雙贏,誰不從心底裏高興?”
京唐港在引入民營企業資本為港口發展服務方麵開創了同行業的先河,受到有關部門高度評價。
在商界,有一句很流行的話,叫做“細節決定成敗”。細節,對港口建設者來說,同樣重要。然而劉衛民和京唐港人更清楚,戰略思維對港口建設更重要。
一個追求細節的商人,可以成就一筆可觀的生意,甚至可以建立一個品牌王國。但沒有戰略思維的人,絕對不能建設好一個大港口。大型港口,如同一個將軍指揮的百萬兵馬與敵人爭奪勝利的決戰場所,缺少了高瞻遠矚的意識和決斷的目光,指揮員就永遠無法成為戰無不勝、所向披靡的常勝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