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民和他的共同奮戰在京唐港建設前沿陣地上的戰友們,無疑是一群思維超前、胸懷大略的港口建設的戰略家。他們僅用十幾年的時間,就在一片荒灘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一個國際大港口,走完了別人需用幾十年時間才能走完的路,顯現的是雄才大略和高超的智慧。
現任唐山港口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董文才,也是一位與劉衛民同時間參與京唐港建設的“元老人物”。談起京唐港高起點、跳躍式的發展過程,老董心潮澎湃,滔滔不絕。他向我們講述了他親曆的這樣一件事的“過程”:
開始建港,最初定的是建5000噸級的泊位。因為泊位等級決定著港口等級,後來一港池才算改變了規劃,建了7個1.5萬噸級的泊位,一個3.5萬噸級的泊位(沉箱式碼頭)。為爭取建這個3.5萬噸級的泊位,還算順利。那時候京唐港還叫港務局,董文才任副局長。他向局長說,如都建成1.5萬噸級的泊位,還搞什麼大碼頭?局長聽了他的見解,很感興趣,於是他們就去找交通部第一航務工程局設計院,設計院組織了28個人聽他們彙報,當即就拍板定下來了。後來建5萬噸級的泊位,可就費了老鼻子的勁。當時有一個糧油加工集團找到他們,要5萬噸級的碼頭和5萬噸級的航道,他們沒有,就答應人家,保證多長時間建好。可人家等不及,就去了其他港口。僅這一個企業,一年600萬噸的吞吐量就失去了。他們十分心疼,於是下決心要建5萬噸級甚至7萬噸級或更大噸級的泊位碼頭。可是上邊不批怎麼辦?他們不忍心等待下去,因為等待下去港口就沒有出路,眼看著重量級貨輪不能靠港,那流失的不是貨輪,是市場,是滾滾流逝的財源啊!為此,京唐港人沒有在無為的等待中放棄雄心壯誌。他們依靠自己對市場和港口未來發展的正確判斷,堅持上馬。為這,他們承受過來自有關方麵的種種壓力,但後來的事實證明京唐港人沒有做錯。
“要建大港口,心裏沒一個‘大’字,眼裏沒個‘遠’字,這大港口永遠隻能是個虛幻的夢,而且容易在實際建設中造成極大的浪費。”董文才說,他最佩服劉衛民的一點,就是“超前意識比別人強”。
“對港口建設的決策者來說,能否搶抓機遇,迎接挑戰,將是日益競爭激烈的港口業中能否占有一席之地的關鍵。”董文才就此談起“大秦鐵路線唐山開線直通京唐港”一事,更是收不住滿口對董事長劉衛民的讚譽,他認為這是“劉董事長帶給京唐港和京唐港人未來百年福祉的又一個精彩手筆!”
話還得從國家為改變“北煤南運”的緊張運輸現狀,想從在大(大同)秦(秦皇島)鐵路線上搞煤炭分流的話題說起。
許多年來,“北煤南運”都是通過秦皇島港口出海的。而如今4億噸運量的鐵路線給秦皇島港口帶來的壓力越來越大,而且僅靠一條線路所可能造成的能源運輸安全,讓國家領導人日益憂心。可往哪裏分流呢?怎麼個分流法?國家相關部門的決策者在尋覓……渤海灣的港口不少,京唐港並不是國家唯一的選擇。再說,京唐港雖然初具規模,可從大秦鐵路線上,並沒有通往京唐港的鐵路呀。這麼一比,京唐港就沒有多少優勢了!怎麼辦?
消息傳來,急於想為國家分憂並又期待把這塊“肥肉”弄到自己手的劉衛民聽後一身冷汗,徹夜難眠。他站在掛在辦公室的那幅巨大的《中國全圖》前,久久凝視。兩眼死死盯著大秦鐵路線看,硬要把那條鐵路線看穿、看透似的、看出個模樣來才罷休!看得大秦線不好意思地向他低下頭,然後順著他的目光順著他的意誌從大秦線遷安站往南為他幻化出一條每天載著煤炭和物資的火車源源不斷地開向京唐港的鐵路來……。劉衛民久久凝視著《中國全圖》,凝視著那條大秦鐵路線。他要從中找出屬於京唐港的“優勢”,然後去找有關領導,發表他的“高見”。
劉衛民當然從《中國全圖》上發現了屬於京唐港的“絕對優勢”——在他看來,京唐港當然有著最具優勢的優勢了。
“問題是失去這樣的機會,我們就是京唐港的罪人!機會決不能失去!”劉衛民對自己立下誓言。
在一次非常普通的會上,劉衛民可以直接見到鐵道部領導了。會議議題沒有什麼新鮮內容,不少人心不在焉,可劉衛民在會上沒閑一分鍾。有人見他總是手裏拿著一支筆在紙上沒了沒完的畫啊畫,也不知畫些什麼……劉衛民在畫他心中的那條鐵路,那條從大秦線分支通向京唐港的鐵路。他要畫,畫成能讓鐵道部領導一看就非常明了的鐵路,畫成領導們一看就過目不忘、拍手稱道的鐵路!
為這,劉衛民在幾天之內快成了鐵路“設計專家”了。
示意圖已經畫好,隻等亮相機會。
劉衛民按住“砰砰”直跳的心,選擇了一個最佳機會,直接麵向鐵道部領導彙報了他的想法。
“你們看,大秦線如果從遷安分支向我們京唐港方向延伸,將是最佳最好的選擇。因為……”劉衛民此刻在鐵道部領導麵前,猶如一場決戰前的總參謀長,他的每一句話如磁鐵般吸引著在場的人。尤其當他展示出自己畫的那張他的看法,他的計劃、打算和對未來的展望,並恰到好處地向鐵道部領導展示了他畫的那張“示意圖”時,所有人的目光仿佛一亮。
“這個方案很好!與我們的設想不謀而合!”掌聲響起。
劉衛民禁不住有些熱淚盈眶。
因為原先不占優勢的京唐港人,在這回博弈中得了頭彩。鐵道路和國家計委批準——大秦線分支從遷安直達京唐港!
大秦線唐山分線直通京唐港,將意味著什麼?業外的人士當然有所不知:這一線路的開通,這一煤炭大通道方案的確定和實施,將大大加快京唐港向億噸港口前進的步伐——項目初期,每年就可以為京唐港增加3000萬噸的煤炭運量!
2006年12月2日,當我們采訪結束返回北京的時候,大秦線唐山開線直通京唐港的運煤專列,已是開通在即。
當然,這並非是說,大秦線唐山開線直通京唐港這一煤炭大通道方案的確定和實施,就是源於劉衛民同誌的一個大膽設想,就是因為鐵道部領導看了他畫的一張草圖聽了他的一次彙報。但是,我們也不難想象,假若劉衛民和他的戰友們在機遇到來之時,一個個麻木不仁,無動於衷;假若京唐港事先沒有“未批先幹”改建了數萬噸級的大泊位,大秦線唐山開線會不會“開”往別處?
每年增加3000萬噸的吞吐量,無論是對於京唐港,對於任何一個港口來說,都是滾滾的財源,滾滾的黃金。
什麼是競爭?這就是競爭。
競爭中,勝者是劉衛民!是京唐港人!
京唐港注定是勝者。因為京唐港人懂得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港口經濟。
“港口經濟,實質上就是戰略經濟。”——軍人出身的劉衛民深諳此理。
京唐港地處京津唐一級經濟網絡之中,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地帶,是國家重點開放開發地區,其地理位置正是溝通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的最近出海口。背靠著京、津、唐、承、張等20餘座工業城市,占據著華北與東北的交通咽喉地帶,上能同京九、京滬、京廣交通大動脈相連,下能同京哈、京承、京包歐亞大通道相連。腹地廣闊,貨源充足,交通便捷。直接經濟腹地唐山,是中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多種農副產品富集地區,已形成煤炭、鋼鐵、電力、建材、機械、化工、陶瓷、紡織、造紙、食品等10大支柱產業,又是溝通東北及華北的商品集散地和運輸要道,每年有大量的內、外運貨物。間接經濟腹地可覆蓋河北、北京、山西、寧夏、內蒙古和陝西等地。在科學發展觀的理念引領下,河北省一再強調要建設沿海強省這一新的戰略決策。在這一布局中,河北省又賦予了唐山當領頭羊的曆史重任,意味著全省的生產力布局將進一步向唐山集中,全省其他地區的生產要素將進一步向唐山集聚,各項政策將進一步向唐山傾斜。
唐山崛起,指日可待。港口經濟,再度成為人們的熱點和焦點!
政治家和經濟戰略家們算了一筆賬:唐山港區有1000多平方公裏的廣闊灘塗,在這裏建臨港工業區平均GDP水平是每平方公裏19.6億,世界平均水平是每平方公裏將近40個億。最高的是日本,環太平洋臨港工業區每平方公裏折合人民幣達60個億!按照中國的平均水平20個億算,在這裏可以做到20000個億。20000億是個什麼概念?20000億就是在這裏再造一個廣東,再造一個江蘇!
臨港工業發達,港口自然就會繁榮興旺起來。優勢是有的,更何況臨港工業要發展起來,畢竟還是需要些時日。眼下讓劉衛民和所有京唐港人不能感覺出輕鬆的是,北(東北)有秦皇島港,南(西南)有天津港。兩個百年老港在那裏,京唐港處在“夾縫”裏,且又是一個隻有17年建港曆史的新港,無論是比規模,比設備(設施),比固定客戶,比名聲……盡管京唐港有自己的“特色”,可真得“比”起來,“不如人”之處還是顯而易見的。
劉衛民清醒地意識到,京唐港要想異軍突起,必須以一位戰略家的雄才大略,把京唐港的視線拉得更長,看得更遠。
劉衛民再一次在《中國全圖》前站定,眉睫緊鎖……
這一次,他盯著的不單單再是大秦線,而是整個“三北”地區(即西北、東北和華北)。那密密麻麻的大小城市標識,山川河流脈絡,公路鐵路走向,以及區域劃分、河流分界、道路分布,等等。他還常翻動那一本本厚重的地方誌書,從中了解各地經濟發展狀況,支柱產業,地方特產和地方所需……然而這一切,在他看來都不過是紙上談兵。
港口是幹什麼的?常言說得好:“船到碼頭車到站。”港口就是在海河岸邊設置的船舶碼頭,供船艦停泊,從事運輸的地方。港口就是水運線的交通樞紐。泊位等級決定著港口等級,而吞吐量則標誌著一個港口的興衰成敗。京唐港要興旺發達,認真做好直接經濟腹地的貨物運進運出,重要的是搶占市場,抓住貨源。可直接經濟腹地的貨源畢竟有限,且市場競爭又是那麼激烈。要把京唐港做大做強,就必須把占領市場的觸角伸出去,伸得越遠越好。要把“物流圈”越畫越大,先近後遠,由“點”擊“麵”,讓四麵八方的客戶和貨源,開始如涓涓細流,後來便成奔湧的百川,向京唐港滾滾湧來……
此刻的劉衛民,目光放得更遠了,他要親自到距京唐港千裏之外的間接可覆蓋經濟腹地走上一趟了。這是他多年在夢裏編織的一張“京唐港商務全圖”,那全圖的“境界”包含了中國的西北部的廣袤區域和這個區域之外的異國邊疆……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京唐港的勝與敗,應在千裏之外的戰場!
早春4月,在中國的大西北還是冬天,格外顯冷。劉衛民和總經理孫文仲等一行,開車直抵青海省西寧市,然後往回走,一個地區、一個城市地進行實地考察,與當地政府及相關企業談生意,交朋友。雖多為一麵之交,倒也談得愜意,談得痛快。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實地考察一路走下來,不久便在考察之地設立了幾個辦事處,開展了工作。
董事長和總經理的大西北之行,暫時從所產生的貨源來看,數量還不算太大。但董事長劉衛民說得好:“占領間接經濟腹地‘三北’市場,不在數量多少,而在於檢驗我們占領市場的能力,看我們有沒有與強手競爭的意誌和勇氣。”
大西北實地考察,劉衛民和孫文仲這兩位京唐港的老總,可真是委屈了他們自己。在較短的時間內,從京唐港直達西寧,然後從西寧返還,途經蘭州、銀川、包頭回港。隨行的京唐港業務部部長、物流公司總經理張小強粗略算了一下,那是兩個“二萬五千裏長征”的路程。也就是說,他們每天行程都在1000多公裏以上,並且每天還要安排拜見當地的政府要員和企業的老總們,真可用“馬不停蹄”來形容那種緊張和繁忙。
4月的大西北,地上看不到綠。戈壁灘上,飛沙走石。張小強同誌告訴我們:當他和董事長、總經理乘坐的車子開在戈壁灘上時,遇到沙塵暴,飛起來的石頭把車窗玻璃都打碎了。連天加夜的趕路,董事長疲憊至極,下車後說的第一句話是,坐車坐得那個難受啊,“死的味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