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解讀 高等遊民——明治時代青年知識分子的縮影(1 / 2)

從明治時代到昭和時代初期,日本有這樣一群特殊的人:他們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學識豐富(大部分人的家境還十分優渥),卻不從事生產,不做任何工作,整日隻讀書。

這群人在日語中有一個特殊的稱謂——高等遊民。

《後來的事》的主人公長井代助被認為是日本文學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高等遊民形象。

《後來的事》手稿

“高等遊民”一詞的來源

夏目漱石的弟子、另一位日本大文豪——芥川龍之介曾這樣說過:“……‘高等遊民’‘露惡家’等詞語在文壇上被廣泛使用是從夏目老師開始的。”

但實際上,這個詞並不是夏目漱石的原創。明治時代末期(1910年前後),這類人的生活方式已經被認為是一種社會問題,也引起了一定的爭議。隻不過,在當時它仍然是相對小眾、新鮮的。夏目漱石在文章中頻頻提及之後,這種現象才被社會上許多人關注,成了一個熱點問題。

而夏目漱石雖然在《後來的事》《心》等多部作品中都描寫了高等遊民的生活方式,但在文章中明確使用“高等遊民”這個詞的卻隻有一部作品,即發表於1912年的《彼岸過迄》。

《彼岸過迄》初版封麵

《彼岸過迄》連載時的報紙

當時的社會對高等遊民的看法

前麵提到,在夏目漱石寫作這幾本書的1910年前後,高等遊民已經在社會上引起了一定的關注。那麼當時的人是怎麼看待他們的呢?

反對派

從經濟的角度來說,這樣一群人明明有豐富的學識,卻不從事任何工作,無疑會拉低社會生產力。何況,明治時代的社會風氣鼓勵“立身出世”,鼓勵青年人提高自身的修養,回報社會,為天皇效忠。因此,社會對這群人大多持批評態度。

例如,《東京日日新聞》曾經這樣評價過這群人:

高等遊民在社會上的激增是政府最擔憂的問題。

一群受過良好教育的紳士,隻是因為無職就被看作危險人物,把他們稱作“高等遊民”,這實在是一種教人難以忍受的侮辱。

從“危險人物”這樣的用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輿論普遍把高等遊民看作是對社會有一定危害的群體。

當時的《東京日日新聞》報紙,圖為933號

肯定派

但社會上依然有一部分人對高等遊民的生存方式予以了肯定。這部分人主要是當時的一些知識分子,其中也不乏在文壇上頗具影響力的人物,例如山路愛山、木下尚江等。

山路愛山(1864—1917,日本著名史學家、評論家)曾說:“(他們是)這個時代無力的反抗者和詛咒者。”“(他們是)務實的批判家。”

山路愛山

木下尚江(1869—1937,日本著名作家、社會運動家)曾說:“凡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誰都是高等遊民。”“之所以會產生這個問題,是因為圍繞那權力的寶座進行的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罷了。”

木下尚江

內田魯庵(1868—1929,日本著名評論家、小說家、翻譯家,與二葉亭四迷和坪內逍遙等人私交甚篤)曾說:“有這些具備良好學識的高等遊民,應該是一個文明國家的幸事。”“因為害怕出現高等遊民,而改變教育製度,簡直愚蠢至極。”

內田魯庵

高等遊民的生活日常

可能在如今的許多人看來,所謂“高等遊民”就是整天不幹正經事、遊手好閑的一群人,也有人會將他們和現今的“尼特族”等群體聯係起來。那麼,高等遊民的實際生活到底是怎樣的呢?

前麵提到,高等遊民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本書的主人公長井代助。下麵我們就以長井代助為例看看高等遊民的日常生活是怎樣的。

每天早上準時起床,枕頭旁需要裝飾新鮮花卉並定期更換

仔細地刷牙洗漱

讀書

聽音樂

抽煙

打理盆栽和花園

偶爾和朋友見麵,但是沒有太親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