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解讀 高等遊民——明治時代青年知識分子的縮影(2 / 2)

關心時事,通過讀書看報了解社會現實,對世態人情都有自己一定的看法

由書生(家中的寄宿學生)打理自己的日常瑣事

不時把自己對社會的看法傳授給後輩

這樣的生活可以說就是當時日本許多知識分子的真實寫照。因此,在夏目漱石刻畫了這樣的人物之後,許多青年受到了極大的衝擊。他們在代助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其中也不乏芥川龍之介、武者小路實篤這樣的未來大作家。

夏目漱石的書齋

高等遊民因何而出現?

那麼,這樣一群接受過高等教育、本來應該前途無限的青年人,為什麼會成為高等遊民呢?這就不得不提到明治時代特殊的社會背景。

一方麵,明治維新以後,日本迎來了飛速的現代化,西方的思想、文化、政治、經濟、生活方式等幾乎在一夜之間湧入日本,徹底改變了這個小國的方方麵麵。明治時代末期,也就是高等遊民開始廣泛出現的時代,日本人已經在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麵進行了大規模的西化。但是,這樣快速、全盤地接受外來文化也勢必會給本國的思想、文化造成巨大的衝擊。很多知識分子無法完全認同西方的思想文化,但又深切地感受到本國和西方國力、經濟、思想等多方麵的巨大差距。

日本現代文學自誕生以來就在不斷地探討東方和西方的問題。夏目漱石、芥川龍之介、穀崎潤一郎、太宰治等等,一代又一代的日本作家都在反複思索著這個問題,並在作品中呈現了他們的迷茫與矛盾。可以說,越是接受過高等教育、深入地了解東西方文化的人,越是能夠體會明治維新以後所謂的“文明開化”“文明社會”的種種不合理之處。而其中有一部分知識分子因此產生了厭世、不願入世的情緒,成了所謂的“高等遊民”。

另一方麵,明治時代初期,由於國家要進行製度改革、建立新政府係統,對人才的需求極大,所以極其鼓勵青年人接受教育、讀書學習。在明治時代初期,所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人都可以在政府、機關擔任要職,成為名副其實的社會精英。但是,到了明治時代末期,隨著教育的普及,有越來越多的人大學畢業,但社會上卻不再有那麼多的重要崗位了。這些懷抱夢想、希望成為社會精英的年輕人,在畢業之後突然發現自己的學識並沒有用武之地,隻能去一些普通的公司成為不起眼的職員。因為有這樣巨大的心理落差,所以一些本就家境優渥、沒有生存之憂的年輕人不再願意就職。夏目漱石在之後的《心》等作品中,對這種心態也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寫。

無論如何,高等遊民確實有著逃避現實的傾向,心態也較為幼稚。但是,他們麵對飛速發展的社會中的種種問題,無力改變的迷茫與無助,即使到了今天,也依然能引起我們的共鳴。

[1] 島崎藤村於1906年發表的作品,描寫主人公瀨川醜鬆從守戒到破戒的發展過程,是日本自然主義文學的代表作。——編者注

[2] 作者田山花袋,發表於1907年,講述了男主人公厭倦與妻子的生活,對女弟子芳子產生了愛戀之情。作品主要來源於作者的真實經曆,挖掘、展示作者自己內心的想法,被認為是日本“私小說”流派的開端。——編者注

[3] 日語原意為洞悉事物的本質。——編者注

[4] 此處日語原文來源於拉丁語nil admirari,即采取對任何事都不驚奇的態度,冷淡,漠視。

[5] 國木田獨步(1871—1908),日本著名小說家、詩人,被譽為日本自然主義文學的先驅,代表作《武藏野》等。——編者注

[6] 白鳥正宗(1879—1962),日本著名小說家、劇作家,自然主義文學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代表作《塵埃》等。——編者注

[7] 在國際上,因國勢強盛居於最優越的地位的國家。

[8] 發表於1887年的長篇小說,日本第一部言文一致的現代文小說,是日本近代文學的開端。——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