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的春天,馬斯洛在美國加州的一家數字儀表工廠中當上了“訪問研究員”,他的科學人本主義的觸角開始伸向了管理科學。

我們知道,西方管理學在19世紀末作為西方工業社會大機器生產的共生管理方法產生以來,隨著社會生產和科學的不斷發展,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在目前對西方管理學的研究中,這種變化被概括為三階段論。第一階段是古典管理學時期,這主要是指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美國的泰勒①和德國的韋伯②等人為代表的早期科學管理學;

第二階段是20世紀20年代開始的的人際關係-行為科學理論,這主要是指美國的梅奧和羅特利斯伯格開創的強調人的主體因素的管理理論,馬斯洛與美國的麥格雷戈③等人都被記在這一理論的名下;第三階段則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出現的現代管理理論,這主要指美國巴納德④、西蒙⑤、德魯克⑥等人運用大量現代社會學、係統論和數理方法研究管理的各種理論。在這個分期中,管理思想的演進被劃分為相互隔離的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以機械的、物化經濟人的意向來管理人的階段;第二個時期則是以關心人為中心的管理階段;第三個時期則是“現代”科學管理階段。馬斯洛被歸在第二階段中。雖然,這裏的家、社會理論家,也是現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響力的思想家,社會學創立以來最偉大的社會學家之一。其主要代表作為:《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1920)、《政治論文集》(1921)、《學術理論論文集》(1922)、《社會史與經濟史論文集》(1924)、《社會學和社會政策論文集》(1924)、《經濟與社會》(1922)等。——筆者修訂版

線索十分清晰,但這種分期是否過於簡單化?因為我們從中看不到管理思想發展的真實邏輯。其實,現實的西方管理思想的演變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各種思想傾向交融消長的過程。我認為,從總體上看這一過程可以分為四段。一是早期管理思想萌發和生長的時期,首先是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帶來了大機器社會化生產的管理和製度建構問題,而在這個管理理論發生的起點上,就存在著注重組織、方法結構(巴貝奇等人,後來有麥卡勒姆、普爾)和注重人(歐文等人,後來是馬克思)的兩個方麵,而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工業生產本身的發展又使這兩種趨向進一步以共生的方式吸引進新誕生的科學管理格局中。科學管理的時代是管理思想發展結束其史前史後的重要奠基時期,泰勒是管理之父,他那種尋求生產效率和係統化、科學化、標準化的作業管理思想成為管理科學的基本骨骼。法約爾和韋伯雖然同時提出了相同的理論,但他們的思想在當時並沒有為世人所共識。需要指出的是,這也並不是一個純而又純的科學管理時代,在此期間,已經出現了以蒙斯特伯格①的工業心理學為基點的早期“社會人”的理論。第三個時期是以強調關心人為主題的社會人時代。社會人是對“經濟人”的超越,因而有了梅奧②等人的霍桑試驗及人際關係理論。在這樣一個時期中,社會人的管理思想的確是主流思潮,但同時仍然生長著科學管理學的新一層學說,如戴維斯③的原理和對法約爾等人的重新估價。而巴納德和西蒙都出現在這個時期的後期。第四個時期是今天管理科學的綜合時代,它決不是單一的“現代管理科學”時代,而是一個管理學經曆了它多樣化的青春期而尋求更加合理的成熟形態的時期。

馬斯洛正屬於今天的時代。馬斯洛的思想不是一般社會人的理論,而是對人學管理學思想的一種整體的更深刻的確證。這也就是說,馬斯洛的管理思想的時代視角更高,更遠。

我們知道,人本學管理理論是古典管理理論(泰勒)的相反物,即從那種把人視為物,像操縱機器一樣地來標準程序化的管理人,轉到在生產中把人當作人(非經濟動物)的視角上來,從僅僅注意人的低級物質需要轉到更加關心人(勞動者)的高級心理需要的滿足上來。從邏輯上講,社會人是對經濟人的一種直接超越!用麥格雷戈的話來說,就是X理論向Y理論的轉換。①總的來說,馬斯洛屬於重視人的Y理論一類。可是,在這裏人們往往忽視了馬斯洛自己的一個重要觀點,即他對自己管理學理論的界定:“Z”理論(Theory Z)②。同時還需要說明的是,馬斯洛管理學的Z理論固然受到了麥格雷戈的影響,但這並不類同於日裔美籍管理學家大內③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那種單純作為麥格雷戈Y理論進一步擴展的人本學管理的“Z理論”④。馬斯洛在20世紀60年代初就提出了優賽琴理論,在讀到麥格雷戈的著作之後,他為了在管理學分析中的“方便起見”,順勢自稱是相對於X、Y理論的Z理論。馬斯洛說,他的Z理論並不是X或Y理論的簡單選擇,而是與“X,Y兩種理論同處於一個連續的係統中,三者可以形成一種整合的層次”⑤。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馬斯洛在此又是在進行一種邏輯上的超越,即認為真正科學的管理理論應該同時重視嚴格科學方法和注意人的高級需要的整合!這也許是現代管理理論中一條未被真實挖掘出來的思路。關於這一點,我們也許可以通過一些具體的分析清楚地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