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洛關於人本主義管理理論的思想集中體現在《優賽琴管理》(Eupsychian Management,1965)一書中。這是他在加利福尼亞州德拉馬爾非線性公司的工作日記。馬斯洛說:“我去那裏並沒有特定的任務和目的,但因為各種原因我對那裏正在發生的事很有興趣。”什麼興趣?馬斯洛發現,在這個企業中,他的那種人本主義已經“不再隻是一種理論,而是一個事實了”!馬斯洛興奮地寫道,工業(企業活動)本身能代替實驗室,也往往是比實驗室更有用的一種知識來源和試金石。
馬斯洛本人不是一位專業管理學家,他不過是在心理學成果的哲學升華後,到現實生活中去尋找理論落點的。馬斯洛很幸運,他立刻發現了管理理論中的同誌:德魯克和麥格雷戈。馬斯洛認為,麥格雷戈的Y理論和他的科學人本主義是有相通之處的。但是,與這些管理學家的根本不同點在於,他從一開始就不是在簡單地建構一種管理技術,而是在從科學人本主義的框架出發,研究現代人本主義管理學變革的深刻意義。他一上來提出的一個基本問題是:“什麼樣的工作條件,什麼樣的工作,什麼樣的管理,什麼樣的獎賞或報酬對人性的健康成長及其較豐滿和最豐滿的發展有益。那就是說,什麼樣的工作條件對於人的實現最有利。”①對此,馬斯洛分析道,在當前的社會發展階段上,人們的最基本的需要——衣、食、住、行等的滿足已有保障,那麼,不同於原來那種以追求起碼的生存條件為目的的人的生存活動,如何找到一條新的、更好的工作管理辦法?
馬斯洛再明白不過地指出,這已不是一個技術問題(麥格雷戈等),而是“觸及個人和社會生活的最深層的爭端,觸及社會、政治和經濟理論以及一般哲學中最深刻的爭論”②。他認為,科學人本主義正是代表這種新的曆史動意的理論構架,一種新的社會價值體係。所以,馬斯洛的優賽琴管理並“不是談論什麼管理的新花招,或什麼‘訣竅’,或膚淺的技術,它不是用來更有效地操縱人們以求達到非他們自身所需要的目標”,“寧可說是以一種更新的價值體係與一套基本的傳統價值觀念相對抗”。①這是什麼呢?就是馬斯洛的新人本學:
人性曾經被低估,人有一種高級本性(higher nature),它和人的低級本性(lower nature)一樣也是\"似本能的(instinctoid)\",這一高級本性包括需要有意義的工作,需要擔負責任,需要創造,需要公平和正義,需要進行有價值的活動,並寧願做得好些再好些等等。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