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當代自然科學主體性突現與馬斯洛的科學觀(2 / 2)

再次,係統科學奠定的人的新認知方式。科學新範式的建構使科學本身的曆史運轉亟需獲得一種新的理論運動形式,於是,係統科學便應運而生了。人們在係統論、控製論、信息論以及不斷湧現出來的耗散結構論、協同學、突變論、自組織理論等新學科中,不僅深一層地認知了客體和科學本身的本質結構,更重要地是發現科學主體觀察世界和自我的新的認知方式。

最後,科學新範式的全麵泛化和總體革命的發生。20世紀中葉以後,整個自然科學理論和技術都進入了革命的狀態。化學、生物學、地質學、宇宙學以及所有技術工程學,全部現代科學的整體變革像核裂變似的從內部向外部迸發出來,從潛在的理論創化實現為一種整體更新。這是一種真正的現代自然科學的總體革命。

我認為,這場科學革命最重要的意義就是新的科學理論框架的形成,由此,自然科學本身第一次獲得了一種真實的生存方式。在這裏,任何形態的科學都不再被描述為某種最終的真理或離開人而存在的“規律”,科學真理永遠是人的科學思想運動的一部分或一階段。這也就是20世紀自然科學主體性本質的凸現。人永遠隻能站在身軀實踐水平上認知對象和自我,科學是人的認知發展的科學。

我們看到,科學的主體性幾乎成為現代科學理論和科學哲學研究的基點。人們好像突然發現了科學認知中新的大陸:人們不僅看到了微觀世界(量子力學),還注意到新的宇宙世界和世界本身的人擇性(宇宙學);人們發現自己直接依存的自然環境更多地是人工自然(西蒙);人們不僅發現主體觀察外部世界要受到儀器和觀測視角的影響,還發現科學認知本身的形成與確定其值的實驗操作程序有關(布裏奇曼);人們甚至提出了“理論先於觀察”,把主體作用直接推上了科學的前台(波普爾、皮亞傑等);人的潛意識(弗洛伊德)、人的功利效用性(實用主義)、人的社會文化傳統以及社會政治的意識形態構架(阿爾都塞)……這一切都使編織科學圖景的經緯線變得複雜起來。人,在原來清澈、透明的科學之光中卻成了無所不在、無時不在的巨大陰影。這就是馬斯洛向科學索要人性的真實背景。

馬斯洛科學人本主義的思想主題是科學思想進程的要求。現代自然科學總體革命中人的主體性的凸現本身就是一種科學與人性的內在融合和重組再生,它直接提供了科學人本主義在實驗科學中萌生的理論可能性。早在20世紀30年代,作為科學史學家的G.薩頓和C.P.斯諾就對這種科學觀的動意表示了關注。在薩頓的《科學史和新人道主義》一書中,他直接用“科學人道主義”一詞來表達科學主體性的巨大理論張力。之後,又有過不少科學家多多少少地涉及這一主題,但是這種思想的火花大都湮滅於科學的直觀中。馬斯洛(包括波蘭尼)的意義,正在於他們從科學中走了出來,並迅速將這種科學的主體性升華為一種哲學意向,這是順應科學發展之大勢的。正是當代科學告訴我們:科學是人的,人也應該是科學的!

由此我們能夠看出,科學與人性(價值)的雙向建構實際上是從科學理性自身的邏輯發展中凸現出來的整體特質,它並不是馬斯洛的主觀邏輯構造。哲學作為科學的一種“形而之上”的道理,隻能依存於科學本身的真實發展,在人類總體精神結構中科學理性的演進裏,不斷改變自身的功能運演係統特質和內在結構。不過,哲學的映射曆來都會比科學本身更加集中、優化和誇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