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沿運河北上(1 / 3)

運河穿城而過。

夜把揚州改變了,岸上河上全是燈火。

1.揚州春日

揚州春日,兩重城牆上的晚霞漸次褪去,夜橋燈火次第點亮。

李商隱步出諸道鹽鐵轉運使府邸,看夜市千燈,輝羅耀列在河的兩岸。衙門臨水,差役正在把他的行李放到官船上。

說是行李,其實隻不過幾件隨身衣物、一箱書籍和手稿,唯有一個大件是錦瑟,這是妻子王晏悅留下的遺物。

諸道鹽鐵轉運使是鹽鐵使和轉運使的合稱。鹽鐵使以管理食鹽的生產及專賣為主,兼及銀、銅、鐵、錫等礦冶、茶業的專賣及征稅,有時也兼管鑄錢。轉運使主管運輸,主要是東南到洛陽、長安的糧食轉運。這兩個職務都是在唐朝中期以後設立的,諸道鹽鐵轉運使常駐揚州。

揚州自古繁華,是東南鹽鐵、漕運中心,對外貿易發達,商業十分活躍。自從安史之亂給唐王朝沉重打擊後,北方經濟遭到嚴重破壞,長期陷入藩鎮混戰之中,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由於吐蕃趁安史之亂占據了河西和西域,傳統的東西方絲綢之路斷絕。揚州的地理位置緊接長江出海口,於是成為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國際貿易港口。

大食(古阿拉伯帝國)、波斯等國商人紛至遝來。由日本來華的商船,可直入揚州,也可由揚州開往日本。經南海來的外國商船,也可徑泊揚州。江淮、湖湘、嶺南、巴蜀等地的茶、米、絲、蜀錦等特產,東南沿海一帶的海鹽,也大多在揚州聚散。

此時,揚州和益州(今四川成都)的經濟地位已經超越長安、洛陽,稱為“揚一益二”。當朝在這兩個地方均設立了鹽鐵使。

頭一年,也就是大中十一年(857年),李商隱46歲。正月,李商隱的幕主、原東川節度使柳仲郢,以兵部侍郎充諸道鹽鐵轉運使。柳仲郢帶李商隱同行,並奏請朝廷以李商隱為鹽鐵推官。李商隱擔任鹽鐵推官的主要任務,就是負責鹽利、茶稅、榷銅、鑄幣等稅收案件的裁定處理。

李商隱擔任的鹽鐵推官是個肥差。揚州的鹽鐵收益是朝廷重要的財政來源,一度占唐朝總收入的一半。可是李商隱秉性廉潔,不收取不義之財。有鹽商在袖子裏揣著金銀想托他關照,他回絕說:“吾自性分不可易,非畏人知也。”

時間堪堪過去一年。大中十二年(858年)二月,朝廷任命柳仲郢為刑部尚書。揚州至京師長安二千七百裏,柳仲郢走馬上任了。李商隱當時正在生病,沒有隨行。現在他病體稍愈,強撐著準備搭乘轉運船隻沿運河北上。

揚州是隋唐大運河邗溝段的起點。邗溝位於揚州城內,最初由春秋時期吳國開鑿,曆經隋煬帝時期的疏浚、整治,現在已經成為通往長安、洛陽的重要水路。從揚州運輸糧食到長安,需要走兩千多裏的路程。從江南到洛陽這段可以走運河。

唐朝有嚴格的宵禁規定。可是夜裏的揚州,燈光隨處可見,音樂隨處可聞,高樓紅燭羅帳,邈若仙境。河裏槳聲燈影,歌管清揚,笛聲悠悠,如怨如泣。揚州舊城南北是十五裏一百一十步,東西是七裏三十步,筆直的運河上橫跨二十四座橋。

李商隱上了船,船上堆滿了柳仲郢的行李。柳仲郢是大書法家柳公權的侄子,也是藏書家,在江南一年又收集了無數的卷軸。李商隱本來也有一些藏書,臨行前都變賣了,包括一些抄本佛經。前幾年在東川,他把多餘的財物全捐給了寺廟。唯獨妻子留下的這把錦瑟,他一直帶在身邊。隻身入蜀,隨身攜帶的就是這張錦瑟,後來又帶到了江南。一路上萬水千山,始終不離不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