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番客情(1 / 1)

離開家鄉四川江油移居海口多年,總覺得這不是自己的城市,始終融入不了那一片旖旎的熱帶風景。其實,海南島土著非常質樸謙遜,他們對外來移民統稱為“大陸人”,老少都渴望有一天能跨越瓊州海峽去“大陸”走走看看。想當年十萬大軍下海南,大舉投資瘋狂斂財,一時間掌控了海南的經濟命脈,撐起海島大半邊天。幾年後經濟重心北移,海南的特區待遇取消,瞬間人去樓空,撤資大逃亡。如今,海南吸引人們眼球的除了旅遊業,還有當年遺留下的爛尾樓。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海南土著生計大受影響。可他們並不怨天尤人,對“大陸人”依舊飽含敬重之意。

我被海南一家出版社聘為總編助理之際,老總每逢總結工作成績時,她都忘不了列舉一條:“我們來海南後培養了一批海南當地人……”這個單位上層幾乎是“大陸人”,中層幾乎是海南土著。聽到此,這些“海南當地人”眼睛放射出興奮的光芒,霎時又被一種迷惘的眼神所取代。總是由我做會議記錄,我總是漏掉這一條“成績”。中層幹部是實幹者,每項具體的任務皆由他們衝鋒陷陣,還能說什麼呢?

世代勞作於海邊,海南土著對大海已經熟視無睹。海口黃金海岸現代標誌性高樓大廈,幾乎都居住著大陸移民,或大陸“候鳥”。海南當地人則集中居住在城市中心的商貿地帶,老街騎樓是他們寶貴的曆史遺產。

騎樓19世紀初葉起源於東南亞,中國華南各城市也曾風靡一時。新中國成立後,華南地區的騎樓由於開發大多漸漸銷聲匿跡,而海口孤懸海外騎樓得以完整幸存。

海口中山路便是典型的騎樓老街,形成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主要是闖南洋謀生創業的“番客”(歸國華僑),效仿南洋當地的建築風格特色興建的,據說當時建築所需的鋼筋、楠木、水泥等物資也是從南洋那邊運輸過來的。騎樓以二層至三層為主,底樓一半為店鋪,一半為人行道,二三層樓則“騎”在一樓的店鋪及人行道上,替顧客遊人遮擋日曬雨淋。海南島地處熱帶,年均氣溫達23℃,日照強多陣雨,騎樓是海南人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

2000年中期趙敏拍攝海南島騎樓老街

2000年中期趙敏拍攝海南島騎樓老街

海口中山路騎樓老街店鋪立麵的裝飾構件造型和雕花圖案,有哥特式的多迭層尖券的窗和圓窗;有巴洛克拱券、鎖石和漩窩構件;有伊斯蘭火焰拱和阿拉伯窗格;有雙鳥朝花的希臘裝飾等。建築進深有的長達30~40米,借鑒了阿拉伯幹熱地區的形式,並將中國式的天井結合於一體。騎樓建築往往幾座或十餘座毗連一起,形成參差錯落的連續界麵效果,外觀統一。於是,濱海沙灘發展為上世紀三十年代海口市最繁華的街道。想當年這裏洋煙、洋酒、洋布、洋油、洋火充斥街頭,商賈如流,冠蓋如雲,車馬喧囂,多少故事發生於此。曆盡滄海桑田的騎樓老街,受多種文化的熏陶,最終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流存至今。

潮漲潮落,花開花謝,我始終是一個外鄉人,始終是一個局外人。我隻能默默地關注,關注著海島騎樓老街,關注著老街上生活的人們,遊離於現代都市的浮華喧囂,體驗著海南當地人的古樸淡泊與歡樂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