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土家族地區玩燈的曆史,十分悠久。早期的玩燈,事實上是土家族區域的一種儺事活動,巫師帶著龍燈、獅燈,炸著鞭炮,浩浩蕩蕩,沿途主持法事,打鬼驅疫。熱愛歌舞的土家族人,喜愛一邊觀燈,一邊歌舞。改土歸流後,土家族的玩燈的習俗未改,正月玩燈,種類繁多,有龍燈、獅子燈、彩龍船、蚌殼燈、地龍燈、花燈,燈歌由此大興。目前,利川傳統燈歌仍保留下近百首。1958年,《龍船調》(又名《龍船曲》)列入湖北群眾藝術巡回輔導演出團演出節目,《龍船調》從此一發而不可收,傳唱到全省、全國乃至全世界,被評為世界最流行的歌曲之一。有學者研究,《龍船調》的旋律美妙而動聽,其旋法與西漢年間《宋玉對楚王問》中“引商刻羽,雜以流徵”的“巴人”(土家族祖先)歌有關,這是鄂西地區最典型的傳統歌曲特點之一。

[13]茅古斯,土家語為“古司撥鋪”,意即“祖先的故事”。漢語多稱為茅古斯或毛獵舞,是土家族流傳至今的古老的表演藝術之一。主要於每年歲首參與土家族擺手舞中作穿插性表演,也有在一定場合單獨表演。茅古斯以近似戲曲寫意、虛擬、假定等技術手法,表演土家祖先漁獵、農耕、生活等內容,既有舞蹈的雛形,又具有戲劇的表演性,兩者雜糅交織,形成渾然一體的祭祀性舞蹈。茅古斯相傳為茹毛飲血時代的土家先民,後來把他們所創造的舞蹈也叫茅古斯。茅古斯舞是土家族最為原始的古典舞蹈,是土家族為了紀念祖先開拓荒野、捕魚狩獵等創世業績的一種原始戲劇形式,流行於湘西永順、龍山、古丈等土家族地區。茅古斯雖然還不是成熟的戲劇形式,但已有模擬遠古先民勞動和生活的故事情節,並通過舞蹈、道白來表達內容,被專家稱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1959年,中央民族民間舞蹈考察團將茅古斯劃入舞蹈範疇,並認定是中國舞蹈的源頭之一。

[14]電影情節大致是這樣的: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興國桃花鄉處在白色恐怖中,黨組織被敵人破壞,玉梅和其他七個同誌被捕。在被敵人槍決時,玉梅死裏逃生,要把黨內有叛徒的消息轉告給區委書記馬家輝。馬家輝妻子桂英揭露了馬家輝的叛徒嘴臉。玉梅死裏逃生,而桂英卻被打死。玉梅找到東山遊擊隊,成立黨小組,堅持鬥爭。在一次行動中,玉梅把女兒小妞和黨費交給遊擊隊員小程,玉梅被抓走。小程將小妞送到新四軍文工團。革命勝利後,王傑將軍與小妞父女相認時,小妞交給爸爸一個小紅包,裏麵有玉梅的黨證和兩塊銀元。王傑告訴小妞:“你媽媽是我們黨的好女兒。”

[15]青陽腔在明代中葉形成於安徽南部的池州青陽一帶,萬曆年間影響全國,盛行於安徽江西湖北的廣大農村。後來,長演不衰的《天仙配》《羅帕記》都從青陽腔中移植。徽調發源於安徽懷寧石牌鎮,這可不是一般的戲,日後徽班進京,發展出京劇。那時村村有徽班,處處唱徽戲。黃梅戲與徽調發生關係,是徽班藝人春節期間封箱時與黃梅戲藝人在玩燈的時候相遇,發展到合班演出,兩個劇種一接觸,黃梅戲就從徽調那裏得到補充,黃梅戲幾大小戲如《小放牛》《十八扯》都是從徽調移植過來的。

[16]新劇種運動指20世紀初大量新劇種紛紛進入傳統戲劇領地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