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官本位”的表現
1.過江之鯽跳龍門——學優則仕。
一種職業在社會上受尊重的程度,在高學曆人才的選擇上極為明顯。在日本,最優秀的人才一般都集中在生產和工程的崗位上。在美國,最優秀的科技人才集中在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中。而在我國,高學曆人才進入企業和教育科研單位的狀況卻令人擔憂。近幾年來,公務員考試人數年年攀升。各地在公開選拔副廳級和副處級領導幹部時,每次都成為新聞的焦點。據統計,2005、2006、2007連續三年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考試,報考人數和平均競爭比例分別為31:1、48.6:1、50:1.2006年,在97個地方政府部門招考的10282個公務員職務當中,報名者高達111萬人,甚至出現了個別人員趕考十個省市的狂熱現象,而錄用率僅有1%。在2008年國家機關公務員考試中,最熱門職位的競爭比例已高達3592:1.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幾年國家機關公務員考試的報考人數在逐年遞增,競爭比例在逐年提高,競爭的激烈程度在逐年加大。2008年,國務院學位辦主任楊玉良院士透露,中國的博士培養速度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學位授予國家。但以前博士畢業後九成以上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而現在博士就業出現了新的動向,半數以上進入了政府,當上了公務員。博士授權點成了“第二黨校”。由於行情的水漲船高,前幾年媒體廣泛關注的博士競聘副處級行政職務的新聞,現已降至主任科員一級。另外,這在人才的流出上也比較明顯,據航天科研部門的一項調查,有83%的人員不安心科技工作,這些人員大多數為重點院校畢業且學曆層次較高。其中在已調出人員中,工作滿五年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調出人數分別占同期同類人員的1/3以上。相反,某地對機關幹部流動意向的調查卻顯示,願意流出機關的人員僅占5%~6%。其中主要的原因是,盡管機關幹部薪水較低,但在住房、福利待遇、社會地位和其他好處上占有明顯優勢。
2.終南山上有捷徑——職稱通官。
唐玄宗時,有一個文人盧藏用想入朝做官,便先隱居終南山,以便引起朝廷的關注。後來盧藏用真的以名士被召入京師,授以高官,位居要職。這種假借隱居修行,實為做官的做法,被後人稱為“終南捷徑”。前麵說過,現代幹部選拔的理論中有一個“行政優先論”,是說科技人才隊伍和黨政幹部隊伍、企業經營管理者隊伍,是一個互相聯係、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而科技人才隊伍是黨政幹部隊伍、企業經營管理者隊伍的基礎和源泉。實踐證明,這種隻承認三者之間的聯係,而忽視三者之間區別的人才觀是有許多局限性的,並直接造成了科技人才的學非所用和拔苗助長。在科技人才選拔到領導崗位的過程中,高級職稱被視為一項硬指標,從而形成了一種很強的政策導向——升官必須有高級職稱(或高學曆)。當前在一些單位,許多科技創新人才在“官本位”的衝擊下,改行搞行政管理工作,或兼職搞行政管理工作,已成為一款時尚。特別是剛剛拿到高級職稱的青年拔尖人才,紛紛轉向行政領導職務,似乎誰不兼任行政職務誰就不是拔尖人才,這對於人才的結構實在是一種破壞。許多科研單位、高等院校和大中企業的科技創新人才,幾乎全部被選拔到管理工作崗位上,形成一邊冷落和一邊爆滿的失衡現象。即使有個別創新人才不被聘任管理職務,也會產生一種心理失落現象。
3.一舉成名天下聞——身居要職。
如果說,許多人由於價值觀念錯位,或經受不住“官本位”的衝擊,將高級職稱當成晉升官級的階梯是一種“積極”的追求,那麼成名科學家兼任行政職務,則屬於上級的任命。如身兼數職的兩院院士就不在少數。前些年,浙江省農科院研究員陳劍平從事防治真菌傳染植物病毒造成的農作物病害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中1991年~1995年發表論文70多篇,占全世界這一領域論文的1/10.1996年10月,陳劍平被任命為浙江省農科院副院長。對於陳劍平的任命,他身邊的科技人員和許多行政幹部認為是太可惜了。他們說,像陳劍平這樣的青年科學家,幹科研比做領導更有前途。做行政工作將分散大量的精力,這對於他個人的影響是小事,對國家的損失卻是大的。與其讓處於創造峰期的創新人才兼任行政職務,還不如為他們創造更好的工作環境。1998年安徽蒙城被命名為“全國養牛大縣”,正在為玩轉“牛經濟”尋找噱頭的蒙城縣領導,看上了著名相聲演員牛群。2000年底,牛群在一片爭議聲中做起了“掛職副縣長”。幾年之後,牛群因債主們的追討而一度離開蒙城,從而導致蒙城“眼球經濟”的破滅。牛群當縣長的經曆,不知有何生活體驗,除了收獲“人言可畏”的心得之外,還在春晚為全體華人表演了“缺心眼”的係列小品。正如好友、原搭檔馮鞏勸言:“牛哥,這些年你不務正業,不好好弄相聲,上蒙城去當什麼縣長!”一家媒體發表評論說:“官場永遠不可能成為娛樂圈,因為事關製度、職責、民生的種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