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劉師培:《先府君行略》,《左盦集》卷6,見《遺書》,1260頁。
[7] 劉師培:《先府君行略》,《左盦集》卷6,見《遺書》,1259頁。
[8] 劉師培:《周末學術史序》,見《遺書》,504頁。
[9] 劉師穎:《劉申叔先生遺書跋》,見《遺書》,2407頁。
[10] 馮自由:《劉光漢事略補述》,《革命逸史》,第3集,186頁,北京,中華書局,1981。
[11] 尹炎武:《劉師培外傳》,見《遺書》,17頁。
[12] 光漢:《甲辰年自述詩》,載《警鍾日報》,1904-09-10。
[13] 劉禺生:《世載堂雜憶》,139頁,北京,中華書局,1960;冒懷蘇:《冒鶴亭先生年譜》,117頁,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
[14] 參見蔡元培:《劉君申叔事略》,見《遺書》,18頁。
[15] 袁鑣:《劉張侯傳》,見閔爾昌編:《碑傳集補》卷52。
[16] 李詳:《李審言文集》上,660頁。
[17] 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65頁。
[18] 萬易:《劉師培年表》,載《文教資料簡報》,1985年第2期。
[19] 光漢:《甲辰年自述詩》,載《警鍾日報》,1904-09-07~12。
[20] 錢玄同:《左盦詩錄後記》,見《遺書》,1938頁。
[21] 蔡元培:《劉君申叔事略》,見《遺書》,18頁。
[22] 馮自由:《劉光漢事略補述》,《革命逸史》,第3集,186頁。
[23] 章太炎:《與劉光漢書一》,見《遺書》,19頁。
[24] 章太炎:《與劉光漢書二》,見《遺書》,19、20頁。
[25] 《錢玄同案語》,見《遺書》,1438頁。
[26] 參見都重萬:《劉師培對晚清史學演進的貢獻及影響》,北京大學博士論文,1998。
[27] 章土釗:《疏〈黃帝魂〉》,見《辛亥革命回憶錄》,第1集,219頁,北京,中華書局,1961。
[28] 參見陳萬雄:《新文化運動前的陳獨秀》,35頁,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9。
[29] 錢玄同:《黃帝紀年說案語》,見《遺書》,1663頁。
[30] 章士釗:《孤桐雜記》,載《甲寅周刊》,第1卷,第37號,1926-12-25。
[31] 尹炎武:《劉師培外傳》,見《遺書》,17頁。
[32] 錢玄同:《劉申叔先生遺書總目後記》,見《遺書》,5頁。
[33] 劉師培、林獬:《中國民約精義》,見《遺書》,563頁。
[34] 參見張靜廬輯注:《中國近代出版史料初編》,162頁,北京,中華書局,1957。
[35] 錢玄同:《左盦外集目錄說明》,見《遺書》,1301頁。
[36] 章士釗:《疏〈黃帝魂〉》,見《辛亥革命回憶錄》,第1集,232頁。
[37] 錢玄同:《劉申叔先生遺書總目後記》,見《遺書》,5、6頁。
[38] 蔡元培:《自寫年譜》,見《蔡元培全集》,第7卷,293頁,北京,中華書局,1989。
[39] 《對俄同誌會廣告》,載《俄事警聞》,1903-12-15。
[40] 馮自由:《劉光漢事略補述》,《革命逸史》,第3集,186頁。
[41] 劉師培:《攘書》,見《遺書》,630頁。
[42] 劉師培:《攘書》,見《遺書》,634頁。
[43] 李妙根編選:《國粹與西化——劉師培文選》,113頁,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
[44] 《對俄同誌會廣告》、《爭存會廣告》,載《警鍾日報》,1904-03-14。
[45] 錢玄同:《左盦外集目錄後記》,見《遺書》,1301頁。
[46] 據劉師培所撰《清故武進縣學教諭何先生墓誌銘》(《遺書·左盦外集》卷19)和《何大姑哀讚》(《遺書·左盦外集》卷20),何震之父卒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時何震虛齡12歲,故其應生於1887年。
[47] 錢玄同:《左盦外集目錄後記》,見《遺書》,1301頁。
[48] 《錢玄同案語》,見《遺書》,1507、1508頁。
[49] 《錢玄同案語》,見《遺書》,1438頁。
[50] 《劉師培與端方書》,見《洪業論學集》,130頁,北京,中華書局,1981;陶成章:《浙案紀略》,見《辛亥革命(三)》,48頁;沈瓞民:《記光複會二三事》,見《辛亥革命回憶錄》,第4集,14頁,北京,中華書局,1963;馮自由:《記劉光漢變節始末》,《革命逸史》,第2集,213頁。
[51] 劉師培:《左盦詩·自序》,見《遺書》,1911頁。
[52] 錢玄同:《左盦詩錄後記》,見《遺書》,1938頁。
[53] 張於英:《辛亥革命書征》,見《中國近代出版史料初編》,152頁。
[54] 《國學保存會簡章》,載《國粹學報》,1906年第13期。
[55] 參見都重萬:《劉師培對晚清史學演進的貢獻及影響》,北京大學博士論文,1998。
[56] 馬丁·伯納爾:《劉師培與國粹運動》,見《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保守主義》,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
[57] 方光華:《劉師培評傳》,59頁。
[58] 陶成章:《浙案紀略》,見《辛亥革命(三)》,48頁。
[59] 參見馮自由:《記劉光漢變節始末》,見《革命逸史》第2集,213頁;沈寂:《蕪湖地區的辛亥革命》,載《安徽史學通訊》,總第14號,1959;沈寂:《辛亥革命時期的嶽王會》,載《曆史研究》,1979年第10期;柏文蔚:《五十年經曆》,載《近代史資料》,1979年第3期;安徽省政協文史工作組:《辛亥前安徽文教界的革命活動》,見《辛亥革命回憶錄》第四集。
[60] 《劉師培與端方書》,見《洪業論學集》,130頁。
[61] 錢玄同:《劉申叔先生遺書總目後記》,見《遺書》,6頁。
[62] 蘇曼殊致劉三信,見柳亞子編:《蘇曼殊全集》,第1集,331頁,上海,北新書局,1928;鄭學稼:《陳獨秀與蘇曼殊》,見《陳獨秀傳》下,1230頁,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9。
[63] 安徽省政協文史工作組:《辛亥前安徽文教界的革命活動》,見《辛亥革命回憶錄》,第4集。
[64] 劉師培:《徐慕達傳》,《左盦外集》卷18,見《遺書》,1833頁。
[65] 劉師培:《〈偶成〉詩夾注》,《左盦詩錄》卷4.《左盦詩別錄》,見《遺書》,1936頁。
[66] 柳亞子:《我和南社的關係》,見《柳亞子選集》下冊,109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