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在世界大戰以前,原是偏重農業的國家,自世界大戰以後,利用賠款所得及所取得的各地的煤礦,鐵礦,對於工業才有比較激進的傾向,但是農業仍占很重要的位置,法國全國人口四千萬人裏麵,仍有百分之四十,即一千六百萬人是從事農業的。記者原想到農村裏去看看,剛巧從前在意大利碼頭上走散的張心一君由德來法調查農村經濟,便於九月二十五日約同秦國獻君同到凡爾賽附近的一帶農村裏去跑了一個整天。張君從前在美國專研農村經濟,秦君在法國專研農村教育及農藝已有五年之久,記者此次觀察農村,有兩君做旅伴是再好沒有的了。
我們先在凡爾賽農業研究院裏參觀了一番。該院由農部設立,研究結果即由農業局實施於各農村,院的周圍有八百畝地專供實驗之用。院長係著名的農業教授擔任的,親出招待,說明頗為詳盡。其中最使我感覺興趣的是關於植物的病理研究,種種病狀的解剖圖形和模型,以及實驗室裏試驗管中的種種病態研究,都令我感到我國內地大多數人民的疾病受到科學的研究和衛護的,還遠不及這些生長在科學比較發達的地方的植物!其次參觀的是國立格立農(Grignon)試驗場和附近的格立農國立農業專門學校。該試驗場有一萬畝的田地供試驗之用,規模頗宏大,試驗結果也由農業局實行傳播於各處農村的實際工作上去。國立農業專門學校和這個試驗場都設在農村,其影響於農業的改進都很大。該校有百餘年的曆史,於農業發明上有特殊貢獻的教授,校裏都替他們鑄半身銅像,豎立於校園旁,以資紀念。這種在學術上有真切貢獻者的銅像,雖僅半身,卻有它的特殊的價值。該校設備也頗完備,對畜牧尤多注意,雖在暑假期中,所養蓄的牛,羊,豬玀等,仍看得到。它們的食料,都有一定的配合,開成“菜單”懸掛著,和我們在大菜館裏所看見的大菜單相似,不過還要精密些,因為每種“菜”都注明分量。上海話罵人做豬玀,聽的人大概沒有不勃然憤怒的,但是這裏的豬玀都有合於科學方法的菜單,不能不說是豬玀裏麵也有闊綽的了!
法國農村的組織是以“村”為單位,他們叫做“Commune”,每村有村議會,由村議會選出村長(Maire)。四千萬人口的法國,有五萬餘村長,平均每八百人便有一個村長。這種村長是沒有薪水的,由原有職業的人兼任;村長之下,由農村小學的校長任書記(也可譯為“幹事”),農村小學同時也就是“村政府”所在,書記有相當的薪俸。這樣一來,農村小學很自然地成為農村裏的重要的中心,農村小學和農村社會也很自然地發生了密切的關係。人口比較少的地方,農村小學就隻夫婦兩人擔任,夫教男生,婦教女生,成為夫婦學校。後期小學裏農藝新知識的灌輸,則由農業局聘任專門教員到各村輪流施教。這種“村政府”所管的事情,是關於戶籍(人口登記),土地登記及表冊,人事(如村民結婚時證婚,喪事須請村政府派人視察,兒童產生須報告登記等),交通(如道路,郵電等),教育(一部分經費由國家供給),救濟事務(如救濟失業及其他慈善事業等),並有警察權。他們因一般人民的教育程度已比較的高,辦事易有軌道可循,所以事務簡單,除少數人口特多的地方,都不過有這樣簡單的組織。這種“村長”有一定的職權,雖區長有監督之權,卻不能像我國區長之徒為官僚的爪牙,以在鄉間刮地皮為天職,因為他們的村民監督得也很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