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孔德學校舉行畢業式,承馬、沈兩位先生招了我來,使我能有向諸位說幾句話的榮幸,我非常感謝。
我自從去年九月到北京以後,曾借住在校中,有兩個多月;後來有空,也常到校中來找朋友談天,或者借書看,雖然我並不是教員,也不是學生,——到最近幾個月裏,我的小孩子來做了個“掛名的學生”,我也才勉強可以算得一個家長。
我和孔德學校的關係這樣淺,我又是個不會研究教育的人,那麼現在要我來說話,當然也就說不出什麼有價值的話來。不過因為我常到校中來,亦許不知不覺之間,竟能把孔德學校的真麵目,略略看見了一點:現在所說的,就是這一點。
現在中國所辦的中小學校,歸並起來說,隻有兩種:一種是人材教育的學校,一種是職業教育的學校。我們知道人材是社會上所需要的,職業也是一個人立身的基本,所以粗粗一看,這兩種學校都是很正當,都是無可指現責的。可要是仔細去一推求,那就不免有許多流弊了。
先說人材教育的學校。這種學校可以說是科舉的嫡派子孫。盡可以辦學校的人口麵上說得多好聽,到他學校裏去一看,卻完完全全的是科舉。成績好的學生,可以受到全體教員的重視,成績壞一點的,可就苦惱得了不的。他們全不知道學生對於各門功課,性質有近有不近;更不知道學校對於學生,於功課之外,還有許多的事應當注意。他們隻知道劃定了功課,驅逼著學生齊向這一條孤寂的路上走去,走得快的就是好,走得慢的就是壞。好的學生就可以做領袖,壞的學生就隻能落伍。因有此種風尚,要是我們感覺到目前社會上的“領袖崇拜”與“領袖競爭”的危險,我們也就可以預想到將來這一批學生到了社會上來,社會是何等的景象。這是就學生一方麵說。至於施行教育者一方麵,他也有一種牢不可破的方式,好像是製造土磚似的,隻要把泥土放到了模子裏,做成了方方的一塊,就算是心滿意足,“勞苦功高”。所以要是什麼一位國學老先生辦的學堂,他的高徒裏,一定有許多十五六歲的彎腰曲背的小老先生。要是什麼一位青年會派的先生辦的學堂,他的學生說不定到了十一二歲上,就汩滅了他的一片爛漫天真,換上一副油頭滑腦,滿口abcd的洋奴氣。
說到職業教育,更是根本上就走錯了路頭。職業教育原是應該有的,但隻是一種補充教育,——如縫衣學校,烹飪學校,打字學校,照相學校之類,在歐洲各大城市中,也辦理得很發達。但無論如何,決不能把職業教育當做正統的教育。職業誠然是要學的,因為沒有職業就是無業的遊民。可是,法國人說:“為生活而吃飯,不是為吃飯而生活”。我也可以仿說一句:“為生活而求職業,不是為求職業而生活”。現在把職業看做了生活的全體,在學生一方麵,就可以養成一個“混飯吃,免討飯”的人生觀:這在社會上是何等危險的一件事!——在學術一方麵,也一定要因陋就簡,把學術的目標愈拉愈低,把理論方麵的事,一概置之不聞不問,這在物質文明上或精神文明上,又是何等危險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