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戰略
1.高校的研究潛力
1.1研究課題
- 高校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否與國家或地方的發展方向相一致
- 在研究上分配的財政、人力和其他資源
- 是否有階段總結報告
1.2研究潛力的組織
1.2.1內部組織
- 組織結構(實驗室、研究中心等)及其從事的研究內容和機構名稱等
- 不同研究項目之間的分配比例
- 研究的人力資源情況,包括從事研究工作的教授- 研究人員的比例等
- 設備:研究需要的大型設備數量、技術平台、技術支持、運算工具等
- 投資及借貸情況
1.2.2外部組織
- 與公共科技機構或公立工商性質機構之間的合作
- 是否參與了新建立的研究框架(如人文社會科學之家、高等教育與研究極等)
- 與地方政府之間的合作
1.3高校的科研成果與影響力
1.3.1研究內容與容量
科研成果的認可度:大學的研究控製力
1.3.2大學的研究可見度\/影響力\/吸引力
- IPA認證、論文引用指數、訪問學者數量、簽訂的歐洲協議數量等
- 聘用外國專家的政策、研究人員中的外國專家數量等
- 大學的論文發表政策
- 論文署名的政策
1.4人力資源
- 以戰略目標為目的製定的人員聘用政策及聘用標準
- 發表,廣告
- 大學的推廣政策
- 服務模式
1.5財務及物質資源
- 資金總額,預算結構及使用情況(如資金來源情況及比例等)
- 財務結構
- 是否參加了法國國家科研署(ANR)研究項目及其資金支持的比例
- 是否參加了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PCRD)研究項目及其資金支持比例
- 按照研究的結構進行的經費分配及管理
- 教師—研究人員及學生的平均資料費用
2.高校研究戰略
2.1研究項目的討論、談判及決議的組織及政策
- 實驗室研究戰略是否與大學的研究方向相一致
- 校“科研委員會”的角色及工作:是否有“科研委員會”辦公室或常務委員會
- 是否有其他的機構或政策,如戰略導向委員會、學術道德委員會等
- 研究戰略製定及追蹤過程中大學委員會的作用
- 研究事務的決策能力:是否有能力自主製定研究戰略
- 與高等教育統一管理部門(DGES)合同談判的模式
- 與地區經濟發展或地區研究戰略的契合度
- 內部評估能力
2.2研究的戰略文獻
- 大學與政府簽訂的四年研究合同及研究總結
- 是否有研究指南
3.研究戰略的製定與追蹤
3.1研究導向
- 研究導向中的主體及其各自的角色:校長\/校委員會\/項目負責人
- 實驗室聯合製定研究計劃的能力
- 大學聯合具有公共性質的研究機構(EPST)的能力
3.2經費配置
- 政府資源的配置模式和分配程序
- 教師—研究人員和工程師、行政等人員的招聘
- 為促進教師—研究人員和其他教師進行研究工作所采取的措施
3.3研究跟蹤結構
- 為跟蹤研究活動建立的結構和提出的措施
- 對研究計劃建設做出的努力:文件的數量
- 對建立外部合作關係所做出的努力:文件的數量
- 與社會經濟界和地區進行交流的模式
- 研究政策服務的信息與交流技術
二、成果轉化戰略
1.合作政策
1.1公共機構的合作夥伴
1.2私營合作夥伴
2.知識產權政策(ICPV21)
2.1專利數量
2.2申請發明數量
3.成果轉化的掌握
3.1與企業、醫院、其他大學或公立研究機構簽訂的協議
3.2與服務和谘詢相關的規定
3.3專利管理
3.4申請專利的發明監測政策
3.5專利價值
3.6專利驗收
3.7成果轉化途徑及對可能授予專利許可權的合作夥伴的考察
3.8專利開發許可
3.9孵化器及公司創業園
3.10公司創立的數量及其類型(3年以上)
3.11商業化收入
3.12在高等教育與研究極及國家-地區項目協議(CPER)中采取的行動
4.生產能力在以下方麵的影響:職業化實踐、決策谘詢工具、交流工具
5.是否有獨立的或者聯合的出版政策
三、教學政策
1.提供的教學的方向
1.1校本課程開發的內容及大綱及模式
- 部際間決議的通報及校本特色的研發
- 校行政委員會和大學學生學習及生活委員會是否有調整學校課程內容的程序
- 是否有校方對學院或其他校內機構的政策
- 教學目標的性質:職業化、擴學科、更好地滿足社會經濟領域的需要、本科學業成功、研究發展、博士生培養方案、教學法等
1.2教學與研究方向的關係:提供的教學與研究的主要方向的契合程度
1.3繼續教育政策及終身教育政策
1.4與經濟界、地方通過合作方式提供的教育服務情況
1.5是否對於畢業生就業之後的情況進行追蹤或有觀察員
1.6投入教學計劃的有效人力資源
2.提供的教育服務的可讀性和可見性
2.1教育服務結構的可讀性
- 本科和碩士:領域、專業、評價
- 本科\/碩士及碩士\/博士校的差距
- 課程指示情況:轉專業、學業跟蹤及職業出路
- 學校的吸引力
2.2交流政策的導向性及協調性
- 集權及分權的程度
- 是否根據不同學院的情況製定戰略、目標、經費及績效
- 參與統一學術機構
2.3與學生的交流
- 針對高中生及參與高中分科人員的交流措施
- 與學業成功和就業條件相關的信息量
- 明確的教育目標的發行傳播
- 針對外國留學生的特殊交流(特別是是否有英語網站)
- 針對繼續教育學生提供的信息
- 提供的學業情況信息的內容和模式:網站(教學計劃、課程表、考試方式)或可供學生取閱的文件
2.4針對社會經濟界進行的交流
- 根據課程對經濟應用領域及職業的介紹
- 根據所學能力建立相關補充文憑
- 與雇工人員及企業就文憑所提供的能力進行的交流
3.對學生進行的幫扶措施:從入學到就業
3.1對學生的入校教育
3.2選擇方向、換方向及幫扶措施
- 提供適宜的信息:學業成功率、換方向的途徑、學科就業情況、個性化建議等
- 是否設有指導教師或者學業負責人或者導師
- 針對特殊學生群體的幫扶措施:留學生、成人教育的學生、殘疾生、體育生等
- 為碩士階段選擇合適的專業方向提供的信息
- 在本科階段進行的研究引導,在碩士階段進行的研究教育及博士生培養質量
3.3為“本科學業成功計劃”采取的措施
- 提供的教學是否適應不同類型的學生
- 跨學科能力的學習:交流的工具,語言、大學的工作方法、文獻檢索的方法等
- 課程的專業漸進性及跨學科的實用性
- 在本科階段介紹職業實踐的方式:職業規劃課是必選課還是選修課,是否有職業日、實習課程等
3.4幫助就業
- 在學業中設置的實習政策
- 學校是否設有學生就業辦公室,以及辦公室的工作性質:實習管理,提供就業機會,提供實習和就業的技術支持,將文憑和簡曆上傳到網絡等
- 博士生的學習及就業情況
4.學校是否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大學該有的環境
4.1學生工作的數字環境及進入的要求
- 引導學生進入工作的數字環境及教學資源
- 對所有網絡使用者是否有明確的使用說明使其在校園內外都能獲取相關信息
- 技術支持方麵的特點
- 通過大學的辦公數字化空間進入學生的檔案(成績、辦公事務谘詢等),獲取有用的教學資料(課堂補充資料、E-learning或者其他的各種學習資料),盡量保存所有學生的各類資料檔案
- 對教職人員進行技術方麵的培訓
- 是否有向公眾開放的初始教育或繼續教育及其方式
4.2大學是否加入了一個教育網絡
- 為建立專題大學做出的努力
- 為建設網絡虛擬教育和發展E-learning做出的努力
- 是否使用了電視教育平台
4.3有利於學生發展的文獻和資料管理政策
- 在大學內部或者與其他合作機構建立的文獻管理政策
- 麵向學院的文獻政策
- 與教育方式相適應的文獻資料及教師需求的文獻資料
- 文獻檢索相關的教育政策:不同層次和專業的學生群體
- 學生接入WIFI,多媒體教室,學校網址的難易程度
- 學生及教學中的信息設備水平
- 進入文獻資料的難易程度:資料的冊數及質量,圖書館的分布,圖書借閱的方式,圖書保管的方式及谘詢方式,圖書館的開放時間
- 遠程登錄及需付費文獻的安全程度,讀者是否有自己的賬戶,遠程管理和延期借閱的資料,網上提交和發布博士生論文
5.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
5.1中央對教學及教育的有用性的評估過程
- 宣傳好的方法及正確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