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暫避風頭,巧遇施耐庵與羅貫中(3)(2 / 3)

“你不要說話,我知道該怎麼做,先不要讓他們認出咱們來。”沈萬三小聲告誡郭如意。

王綱手裏拿著那本他偷來的書,看到兩個失主來了又走了,有些茫然,走上幾步,叫道:“兩位爺台,這部書稿,你們還要不要?我看是手抄的,得來也十分不易。”

一提到書本,隻顧著爭執的施耐庵和羅貫中馬上驚覺,再次跑出來,羅貫中手裏還捧著幾本書,施耐庵則空著手,讓人忍俊不禁的是,兩人看到王綱之後,又看他手裏的書本,與之前類似的情景再次出現,同聲說話,一個喝問道:“書怎麼被你拿去了?”一個笑道:“書終於找到了。”

施耐庵是老師,他不高興地看了羅貫中一眼,又上前一步,走到王綱身邊,從他手裏把書拿回來,陰沉著臉,說道:“王先生好不自重,君子不掠人之美,先生卻不告而取,借了在下的東西,為何不說一聲?”王綱臉色尷尬,說不出話來。

羅貫中關注著王綱和施耐庵的對答,手裏卻也沒有閑著,一直在翻書,忽然麵露喜色,驚喜道:“哎呀呀,我怎麼把這個典故給忘了,罪過罪過。老師,老師,學生找到了一個典故,或許可以答複老師的問話。”施耐庵做過官,一肚子“不合時宜”的東西,最後因為看不慣官場的汙臭,辭官歸鄉,但在與人交際方麵比羅貫中更懂得一些,覺得他當著眾人和自己辯論,有損自己為人師表的形象,故意不理會他,希望羅貫中自己閉嘴。

羅貫中有一股書生呆氣,雖然遊曆過不少地方,見過世麵,但是那股書生意氣並不減少。他和施耐庵名義上是師徒關係,實是摯友,兩人不僅意氣相投,都嗜書如命,對時事政局的看法也十分近似,同有一種悲天憫人欲救天下萬民於水火卻力不從心的無奈,轉而專心學問。

一個因看遍了官場中醜惡嘴臉,對仕途施展抱負不存希望,把心思放在了俠義豪客“替天行道”、懲惡揚善的路子上,隻盼望專諸、聶政、荊軻在世,殺富濟貧,懲治貪官汙吏。

一個屢試不第,對科舉心灰意冷,卻又不甘心碌碌無為,每每期盼賢王聖主出現,革除種種弊端,再開萬世太平,於是每天埋頭典籍,醉心於古人事跡仙蹤,或遊曆名山大川,訪賢會友,笑傲江湖,也樂在其中。

“老師,老師,你莫非聾了?我這麼大聲叫你,為何不見你應聲?”羅貫中正為自己查到的典故而欣欣然,覺得可以讓老師心服口服,卻見施耐庵對他的呼叫聽而不聞,不禁有些著急,甚至覺得老師的耳朵出了問題。

施耐庵常常和羅貫中研討文學,經常爭論得麵紅耳赤,恨不能大打出手,有時候兩人實在吵得不可開交時,就指天發誓,分道揚鑣,老死不相往來。但最後總會後悔,重新聚頭。

施耐庵此時不得不答複羅貫中道:“我知道了,待會兒等我進了房間再看。”

羅貫中卻不理這些,他奇怪地問:“老師,為何現在不能看?剛剛你不是還很著急,要我查到什麼書裏記載了相似的典故嗎?現在我已經找到了,老師卻又不看,是你剛剛想看的時候想錯了嗎?不是的話,就是你現在不想承認自己想錯了,到底是你剛剛錯了,還是現在錯了?”

沈萬三看這個羅貫中癡得可愛,忍不住想笑,但是又害怕被他們認出來,便極力忍住,同時給郭如意打眼色,要他別出聲。年士儒站在遠處,看著這兩個人的對話,時不時還偷看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