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散文篇(1 / 2)

記憶中的慈父

窗外下起了淅淅瀝瀝的雨,我望著雨水在窗沿邊慢慢地滑落,手上捧著厚厚的家庭相冊,翻看著那一張張泛黃的舊照。首頁便是父親身穿解放戰爭時期軍裝的標準照,一身戎裝英姿勃勃。當年風華正茂、意氣風發的父親,似乎從照片中走來,淚水不禁濕潤了我的眼眶……

記憶中,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父親、母親含辛茹苦地養育我們四個子女,那是怎樣一段艱難坎坷的歲月喲!此刻令人心酸卻又無比懷念的畫麵片段不禁浮現在我的眼前——父親正揮汗用鐵鍬拌著煤渣、再用模子壓做一個個煤球,年幼的我孤零零地站在一旁看著父親幹活,說道:“爸爸,我幫你數煤球個數吧。1、2、3、4……”父親每做好一個煤球,我就加一個數字,還小心翼翼地將煤球一個個排好隊,小手也搞得汙漆麻黑的,那時的我總會不經意地在想,等我長大有力氣就一定幫父親做煤球。雖然當時的我覺得自己的願望頗有些“遠大”,但看著父親汗濕衣衫、辛勤勞作的背影,小小的我除了心疼又有什麼力量可助父親一臂之力的呢?……

烈日炎炎的夏季,因那時家中經濟困難,無實力購置電風扇,父親為了讓我們姐弟四人學習時不再感到酷熱難耐,就自製“吊扇”。他用一塊木板吊在房間頂部,將一根繩子墜下,讓母親用手來回拉動,坐在飯桌前的我們姐弟寫作業時就感到微風陣陣,猶如大型蒲扇在我們頭頂扇動,這獨特的“發明”,雖說有些土氣可笑,但不正是父親對子女不求回報的樸素的愛嗎?……除了這個,心目中有太多兒時父親辛苦勞作、和我們嬉鬧的畫麵,種種畫麵對於如今也身為人父的我來說,引發的念想是我內心永藏的難忘情愫,真是“共誰爭歲月,贏得鬢邊絲”。

鬥轉星移,父親如今已是89歲高齡了。父親孩童時期是在東北日寇的鐵蹄下度過的,寒冬凜冽,年幼的父親以放牛、砍柴為生,時常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任憑刺骨的寒風吹入身體,也沒有叫苦、怕冷的時候,然而貧困的生活磨礪出父親堅毅的性格,“不要向困難低頭”的樸實家訓一直延續至今,成為我們子女的精神支柱。

每當想起父親曾經對我們的教誨,酸楚總不免油然而生。

此刻腦海裏不經意閃現出我七八歲時的畫麵,那會兒還是“文革”時期,一天我獨自一人在家,一邊做飯,一邊做著學校布置的家庭作業,那時我還年幼,忽視了如何避免燙傷的安全措施,本想看看飯燒熟了沒有,不想卻被飯鍋燙到了手。我不由自主地哭著流著眼淚,想著去找父親,就這樣獨自出了門。當時父親是保衛處的巡查員,而我卻不知該去哪兒找父親,便一個人孤零零地站在空曠的廣場中央,四處張望尋找著父親的身影,這時我突然感覺身後有一雙大手把我抱起,原來是父親。我望著父親的雙眸,哭著訴說燙手的經曆,父親告訴我,一個人做事碰到磨難並不可怕,磨難之後就要懂得第二次該怎樣想好、怎樣做好,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那麼至今烙印在我心中的是父親在我身後悄悄抱起我的那個溫情畫麵,這應該也是普天下眾多為人父者和孩子之間的美好記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