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印象中,父親的偉岸身軀和強健體魄來源於年少時期軍旅生涯的鍛造。一個寒冬之夜,父親從天蒼蒼、野茫茫的內蒙古大草原隻身一人前往江南從戎,如願成為一名海軍戰士。之後就在東海艦隊服役磨煉、在我軍第五海校電報專業學習深造、解放大陳島、參與剿匪戰鬥以及未能成行的抗美援朝等等經曆,都成為父親一生的豐富閱曆,也成為我們子女茶餘飯後的談資。我們笑談父親的軍旅生涯都可以著書了,我還自告奮勇擔當執筆差事,妄以“作家”自居,父親則付之淡淡一笑……
父親退伍轉業之後便來到當年還是荒野一片的浙西(如今號稱“中國十裏化工城”)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建廠之初乃是一貧如洗,生活清苦、粗茶淡飯,茅草房為工作、棲身之所,加之三年困難時期,前蘇聯撕合同、撤專家、棄援助,以至於當年建廠極度艱難,父親與來自五湖四海的革命者一同以“不拿下大慶油田,死不瞑目”的革命精神力量,以“驚天地、泣鬼神”的氣概,深一腳、淺一腳地從扛起一根根毛竹開始,生產出第一項化工產品,為建國十周年獻上了祖國厚禮。與此同時,父親遇見了同是建廠第一代創業者的母親,從相識、相知、相戀乃至成家立業,生育了我們四個子女,並含辛茹苦地將我們拉扯大。在清苦歲月的洗禮中,父親和母親見證了他們那代人人生伴侶的恩愛和偉大親情。如今,回望那段艱苦歲月,父親又有多少心酸苦楚縈繞心間啊?
父親幾十年工作之餘形成的唯一不變的愛好便是垂釣了。退休之後,似乎隻有靜靜地端坐於溪畔河邊釣魚時,父親那勞碌的心才能得到一絲清閑與安慰。父親對魚竿、魚鉤、魚餌這“三魚”寶貝乃是格外講究,從不允許他人隨意玩耍。或許隻有當垂釣滿載而歸後,將條條魚兒放入水盆裏,坐在一旁看著寶貝小孫女逗魚兒玩耍時,父親清閑自樂的心情才溢於言表。我在一旁笑道,好像父親辛苦垂釣回來的“成果”是給寶貝小孫女當玩偶了,其實當家人在飯桌上品嚐父親這些釣魚“成果”時,我的希冀是垂釣和魚兒能夠一直陪伴父親安度晚年生活。
父親在苦日子中煎熬過,習慣了清貧,勤儉節約伴隨著父親至今。雖然我們子女現今經濟條件得到較好的改善,願讓父母的生活品質更上台階,父親卻不喜奢侈生活,隻求食可飽腹、衣能暖身。如今社會生活天翻地覆,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父親雖依然崇尚艱苦歲月的勤與儉,但能對新生事物則持積極的學習態度,如電腦上網、手機微信、支付寶掃碼付款等,時常會向我們子女、孫輩請教,可謂“活到老、學到老”。
如今父親過著安逸的晚年生活,閑時垂釣之餘,就和寶貝小孫女逗樂,盡享天倫之樂,有時也和小區裏的老友聊聊家長裏短、時事世情。
父親永遠是我們子女所敬重的老人,此刻我不禁能理解經典古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真正含義了。
永遠想念的是父親和母親對我們子女的大愛的溫馨畫麵,永久地佇立在我們的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