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美麗的東西,看不見也摸不著,要靠心靈去感受。”“把活著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後一天。” ……
每每在腦際裏回蕩起這些經典語句時,不禁聯想起那激情歲月伴隨我成長的海倫·凱勒的名著《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浮現出嗜書如似饑渴的純真的孩童年代。《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一種力量、一種精神的感召、一種人生勵誌的真實寫照。光明就是理想、光明就是抱負、光明就是未來,使我在漫漫的人生路上,距離“光明”愈來愈近……
海倫·凱勒,影響世界的傑出偉大女性之一,美國著名殘障教育家、勵誌作家、翻譯家、文學家、散文家、社會慈善活動家,因從小因病失明、失聰,卻以常人難以想象的驚人毅力考入並畢業於全球頂尖學府、號稱美國總統的“搖籃”——哈佛大學,在其88個春秋的人生勵誌和奮鬥求學的生涯中,她熟練掌握了英語、法語、德語、拉丁語和希臘語等5種語言,並於1965年被聯合國評為“世界十大傑出婦女”,受到時任美國總統約翰遜的親切接見和讚譽,並號召全體人民要向海倫凱勒的勵誌精神學習。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海倫·凱勒的自傳作品《我的人生故事》中的一部分,被公認譽為“世界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的偉大傑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作為她的散文代表作,前半部分主要寫海倫變成盲聾人後的生活,後半部分則介紹了海倫的求學奮鬥生涯。在洋洋灑灑的內涵豐富的文字海洋裏,無不真實地體現出一位勵誌者的一生追求,為世人寫出了近似完美的答卷——什麼是人生的奮鬥?什麼是人生的真正意義?什麼是人生的境界?什麼是逆境中成長?……正如當時約翰遜總統說:“海倫·凱勒的一生追求和偉大的成就是全體美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精神榜樣和楷模!”
我每當重讀海倫·凱勒的勵誌語言和她的心靈路程的一路走來,就會自然想起我創作文學作品時遇到的坎坷。十幾年前的夏天,因那時剛結婚不久,孩子也還在繈褓之中,我如“保姆”般忙裏偷閑在夜晚寫作,因那時居住條件實在簡陋,我隻得一個人蹲坐著小板凳在廚房找一個角落,一邊抄寫《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裏的名言名段,一邊趕寫與文學雜誌社編輯約好的一部萬字左右的短篇科幻小說《偶遇外星之旅》,在整個心態剛好處於小說創作的情境之中時,又要不時地去哄睡愛哭鬧的孩子,泡奶粉、換尿不濕、抱著睡,接著又去廚房角落那悶熱的環境中挨著蚊蟲叮咬,為了趕進度而奮筆疾書連夜寫完了人生這個第一部短篇小說,當天明即將來臨時,望著窗外天空透出那一絲晨曦的時候,我似乎感到是在與海倫·凱勒做一次心靈對話,捫心自問,我等健全之人與海倫·凱勒的寫作環境及身體狀況相比,那是何等慚愧與不羞。是啊,海倫·凱勒強大的人格魅力給了我精神、給了我感召、給了我支撐。之後當我收到《偶遇外星之旅》被刊登的文學雜誌時,似乎是一種光明的輻射與照亮,我不時地捫心自問:“光明還會遠嗎?”,正所謂“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自醒自悟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