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邊緣·對話———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新論》要出版了, 主編阿布都外力·克熱木博士要我說幾句話, 因為這個集子是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點的老師、學生合力打造的成果之一, 所以, 我冒昧造次, 但也樂意從命。

一、空間與邊緣的指向

近些年來, 在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學研究, 越來越注重邊緣的文學及其生存空間, 這意味著對文化霸權和文化割據局麵的反動, 盡管也由此可能會形成新的霸權和割據, 但“青山遮不住, 畢竟東流去”多元文化的研究格局已成氣候———“詩可以群”, “和而不同”。應該說這是比較文學研究所具有的基本學術素養, 但如果不自省, 卻往往蔽於強勢文化, 蔽於中心。我以為正是因為這樣一個指向, 集子的作者們更多關注的是少數族裔文學、女性文學, 而形成了新的學術生長點。就具體文章來說, 像陳召榮教授對梅厄·沙萊夫(Meir Shalev)的《耶路撒冷之鴿》的研究; 楊麗婷同學以索亞的第三空間理論對美國著名的女性主義作家夏綠蒂·柏金斯·吉爾曼(Charlotte PerkinsGilman) 的《她鄉》、蓋斯凱爾夫人的《克蘭福德鎮》的研究。這都“意味著邊界的移動與模糊, 也意味著交流與對話的可能性, 所體現的正是開放性、生成性和包容性的特點” (參見《空間: 無言的呐喊》)。

二、對話的可能性

事實上, 我們身處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生活空間, 校園獨特的文化風景, 讓我們無處不在交流、對話之中, 這使我們對比較文學的意義有著更為深刻的體悟。需要說明的是對少數民族文學的比較研究是本論文集的特點, 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打破中國比較文學界漢語文學與歐美文學比較的傳統思路, 通過對少數民族文學與國外文學、少數民族文學與漢族文學、少數民族文學與少數民族文學之間跨語際、跨國界、跨民族的比較研究, 把握並彰顯少數民族文學獨一無二的價值; 追本溯源, 探討少數民族文學發生發展的源與流, 母題與結構的演變規律及與其他文學的文化關聯, 構建西北少數民族文學與其他文學在文化生態、情感模式、審美觀念方麵的對話平台,進而建設既富有民族性, 又有當代性, 更具世界性的中國特色的比較文學研究體係。如是, 比較也確實就不是目的, 比較隻是交流、理解的一個前提, 如阿布都外力·克熱木博士的《借詞·對話·影響———俄羅斯文化對維吾爾文化的影響》就典型地體現了這一點。

最後, 今年是西北民族大學建校60周年, 在此謹祝願我們的學校、我們的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點更加葉茂花繁, 更加前程似錦!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