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要從老孫的太爺爺開始說起。

老孫的太爺爺當然姓孫咯。

孫太爺生於徽州,幼時家貧,吃飯都是問題,因此就被丟了出去。

“丟?那不就是棄嬰嗎?”我驚了。

老孫說,丟你老母,忘了一句古諺而已,說的是“前世不修,生於徽州,十三十四,往外一丟。”

老孫的太爺爺,就是這種情況。

但是他父母萬萬沒有想到,那個打了招收學徒幌子的木匠鋪,卻是一夥盜墓賊掩人耳目的窩點。

因此,年僅十三歲的孫太爺,就成了“摸金大學徽州學院”的後備力量,稀裏糊塗就被父母給丟給了盜墓賊。

此後跟隨師父師兄們顛沛流離,有活就做,沒活也有人找活給他做。

幾年過去了,孫太爺憑著命大福大造化大,一步步熬成了“下苦”。

何謂“下苦”?

當時一個完整的摸金團夥,要有四個以上的工種組成,根據分工不同,分別叫做“掌眼”“支鍋”“腿子”“下苦”。

全班人馬合在一起,又叫“一鍋兒”,意思是一個鍋裏攪馬勺吃飯的兄弟。

鍋子裏級別最高的是“掌眼”,又被稱為大哥,絕對的靈魂人物,行動成功與否全靠大哥的眼力勁。

“支鍋”是項目投資人,是金主;“腿子”則是盜墓行動中的主要成員,技術最為嫻熟的人才能勝任。

至於“下苦”,那可是等級最低、幹活最累之輩,跟炮灰似的,一般都由傻傻的新人充數。

探墓、識脈、定穴,封洞,每一個步驟裏,都有大學問,如果沒有一等一的前輩手把手教,一輩子也整不明白。

某次團夥行動中,孫太爺在墓道裏搗鼓了兩三個時辰,竟帶出來一個最不值錢的夜壺,氣得“掌眼”恨不能一泡熱乎的給他呲醒。

孫太爺因為太憨,業務上不能勇猛精進,就一直幹著“下苦”的活,大家都看不起他。

除此之外,“一鍋兒”的髒活累活都由他幹,平日還要伺候好各位大哥,說不盡的辛酸與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