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已是光緒31年,清政府向西方列強借款,啟動國內的交通建設,隴海鐵路由此誕生,鐵路修到洛陽時,在北邙山南麓段就地取土。

結果源源不斷地挖到古墓。可是出土的文物,卻被鬼精鬼精的國際友人給買光了。

說他們買其實有點客氣了,實際上簡直就是連偷帶搶,要不然還叫什麼列強呢?

這讓很多國內的摸金人士們開始“義憤填膺”,於是帶了自己的班子,前仆後繼地來到了洛陽北邙山。

準備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曲線愛國!

說起洛陽北邙山,有可能大家都知道,曆史上光是有名有姓的帝王,就有24位長眠於此,曆朝曆代的王侯將相,更是數不勝數。

從商朝開始,就有數不清的古人,選擇了北邙山上,使這裏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帝王將相塚”,至今仍有“生於蘇杭,葬於北邙”的傳說。

孫太爺他們這一夥“木匠”,也是那一年,輾轉來到了北邙山附近。

他們先跟北邙山周邊的老百姓們,混了個眼熟,日常幹木工活收費低不說,還很舍得往外倒貼。

沒多久,他們就開始行動了。

先是兩個經驗豐富的“腿子”,用帶了鑽頭的圓滑鋼條,垂直向下,輪換用力地鑽向黃土深處。

鑽頭帶出來來的泥土,“掌眼”隻需要聞一聞泥氣息,就能準確判斷出下麵的墓裏,有沒有大貨。

一般大墓,都有青銅器、金器、玉石乃至金縷玉衣這類寶物,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土壤的侵蝕,都會散發出不同的氣味,這就是他判斷的依據。

除了嗅覺靈敏,“掌眼”們還有不少壓箱底的絕活。

比方說冬天,尤其是下雪的天氣,雪花降落於地麵,“掌眼”們還能根據地上積雪融化的速度,來推斷下麵有沒有大墓。

最神乎其神的,竟還有一種雷電探墓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