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行簡緊張的抹了抹臉上的汗水,他還真的怕,自己主考下的第一批恩科士子,不入皇帝的法眼。
看著陳季常和張行簡的樣子,顧同也不能繼續黑著臉了,堆起幾絲笑意,顧同無奈的說道:“好了,你們四處走走看看,發現有好的苗子了,給朕說一聲,去吧。”
殿試考試,自辰時開始,到巳時結束,一共兩個小時之中,士子們或多則兩千字,或少則三四百字,紛紛對策題進行了闡述,不管說的合不合顧同的心意,至少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士子們,都算是盡力了。
殿試一結束,所有試卷,悉數被密封、謄抄,並將抄卷送到禮部衙門,著從長安書院挑出來的師長們,分批閱覽,不過三天時間,一千五百份試卷,悉數批閱完畢。
按照顧同的要求,禮部又將其中優秀者一百五十人的試卷原樣呈到禦書房,由皇帝親自定奪此次恩科進士及第者。
不過顧同覺得金國的三甲製度還是相當不錯的,於是就打算分一、二、三甲,分批取士。一百五十份卷子,看起來,還是著實讓人頭疼的。顧同自然不會傻到一個人去看,他將朝中的幾位丞相,全部請到禦書房,同他一起批閱。
應了偉人說過的那句人多力量大的明言,七八個人一起批閱,等到次日天明的時候,統共一百五十名人,高低優劣,全部都被劃分完畢。
顧同將眾人評議的一甲三名的試卷又仔仔細細的看了一遍,發現三人的回答,雖不盡如他心意,可是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觀點,比之那些千篇一律的錦繡文章,不知道好了多少,尤其是第一名的試卷上,詳實的舉例說明,工商比例在國稅之中增大,士農卻又是治國、強國之根基,此番言論,就算是朝中大臣,也不一定說的出來。
“不錯,就將此三人,定為一甲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其餘人等,取二甲四十五人,賜進士出身,取三甲一百零二人,賜同進士出身。著禮部明日開榜,同時讓吏部也盡快將這建元恩科的一百五十名進士的去處安排出來。”對著一夜未眠的陳季常吩咐完事情,顧同就打著哈恰說道:“這下可以拆開試卷,讓朕看看,朕的第一科狀元的名字了吧?”
顧同笑著,用小刀將糊在試卷上麵的紙掛掉,然後就看到,一甲頭名也就是中了狀元者,赫然就是曾經在茶館之中有過一麵之緣的山西陽城周策。
“不錯,果然沒有叫朕失望。”顧同回想著這個周策在朝廷平定江南時,不惜犧牲自己的備考時間,也要為朝廷奔走呐喊的舉動,有些感動,同時也有些欣慰,畢竟自己看好的人,憑著真本事中了狀元,也足以說明他的眼光高明。
就在顧同為周策得中頭名狀元感到欣慰的時候,一直等在旅舍中的士子們,此時也都是望穿了秋水一樣,等待著次日的放榜。
可是就在禮部放榜的當天,卻少有人去看皇榜,大多都是指派書童前去,或者由人代勞,人人都怕落榜,是以在張榜的日子裏,都有些患得患失。
中了的,自然欣喜若狂,畢竟這就算是有了做官的保障了,至於沒有高中的,名落孫山者,則盡是長籲短歎,暗道朝廷無識人之明,等發完牢騷,卻又不得不打起鋪蓋卷兒回家,等著三年之後的殿試考試。
周策和所有人一樣,是在患得患失的心情之中得知自己中了頭榜狀元的。當得知自己高中一甲第一名的時候,這個來自山西陽城的寒門學子,不由得喜極而泣。
人生四大喜,洞房花燭夜、他鄉逢故知,金榜題名時,科考高中狀元,還有什麼比這更能讓人有成就感?
周策中了狀元的消息,就像是長了翅膀一樣,傳遍了真個長安城,人人都想一睹狀元真容,排著隊想和狀元見個麵,說個話,套個近乎的人更是排起了好幾百步的長隊。
就在周策不知道該怎麼打發邸店外麵的這些人的時候,突然,一個小黃門在幾名宮廷禁衛的相陪下來到周策居住的邸店,見到周策,宮中小黃門立即拿出聖旨,邀請恩科狀元周策進宮麵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