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七章 恩科狀元(1 / 2)

不過顧同的舒坦日子,並沒有過多久,因為秋試之後,尚有取得建元元年恩科進士身份的一眾學子們,等待麵見聖顏,參加殿試。

所謂恩科,就是非規定之中的科考。因為帝國建立之前,宋金西夏,科考並不同時,為了為帝國招攬賢才,同時也是為了將今後科考時間統一,是以建元元年秋天,才特設秋闈,科考取士。

禮部省試(中書省)結束,已經獲得殿試資格的士子們,終於將皇帝盼星星、盼月亮一樣的盼到了,是以在顧同回到皇宮沒有多久,禮部衙門就昭告天下,建元元年恩科殿試,將於建元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在皇宮崇政殿之內舉行,但凡省試合格者,一律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

殿試,又稱禦試、廷試、廷對,即指皇帝親自出題考試。此為科舉考試的最高一級考試。殿試發端於唐高宗,但並未形成定製,自宋太祖趙匡胤開始,始為常製。

有的史書上說,殿試始於武則天,其實不然。在唐高宗顯慶四年(公元659年),唐高宗皇帝李治就親自在皇宮之中開科取士,此為科舉史上,第一次‘殿試’,不過此次殿試規模不大。載初元年(公元690年)即將稱帝的武則天,親自在洛陽聚集萬民考生考試,殿試一連幾天,正是因為此次殿試給世人留下了深刻映象,是以到了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鑒》的時候,幹脆抹殺了高宗李治的功勳,將殿試創始之名給了武則天。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更遠的《舊唐書》中,卻清楚的記載了高宗李治主持的殿試,一代名相張九齡也正是那次殿試的五名及第者之一。

翻看著唐宋兩代科考史,顧同不得不暗歎一聲有些寫史的人的春秋筆法害死人,事實上顧同以前上學的時候,學的書上也確實寫的是殿試自武則天開始,要不是他後來潛心看過《舊唐書》,此一段還真的可能不清楚呢。

其實不僅是殿試創始人的問題,看了唐宋殿試並無三甲之說,隻有金國對參加殿試的士人有上、中、下三甲的劃分後,顧同又不得不歎一聲後世的電視劇害死人,娘的,一些唐宋劇中,動不動就殿試三甲,殊不知,殿試一甲、二甲、三甲的叫法,是從元順帝開始的,到了明清兩朝不過是沿用元製罷了。

一邊看著史書記載,顧同的心中,一麵想著此番殿試的題目,殿試考試,一般考的都是時務策,不過這也正和顧同心意,他也想看看,這些書讀四書五經的士子們,究竟本事如何。

建元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大元帝國建立以來的第一場殿試正式舉行。總計一千五百名取得殿試資格的士子,在禮部官員的引導之下,黎明入宮,經點名搜身之後,又散卷、讚拜、向皇帝行禮,一應禮節完畢之後,即由顧同親自頒發下策題。

“以士農工商,皆為國本為題,敘古談今,試以策論之!”

士子們算是做足了準備來參加殿試的,可是當看到皇帝親口辦法下來的策題的時候,還是忍不住的心裏麵為之一驚。漫不要說士子們,就是陪著顧同一起監考的朝廷諸位大臣,也沒有想到,顧同竟然將幾個月前在朝堂上的話用在今日的殿試取士上來,眾臣既覺得難以理解,又覺得自家皇上,可真是有幾分可愛。

顧同到沒有在乎臣工們的神情變化,在出完題之後,他就看向低頭苦思的一眾士子,看著有些人百思不得其解,此策題之中的含義,顧同不由的就搖了搖頭。

他之所以在思考了將近半個月的時間之後,出這樣的一道題目,其實是有雙重含義的。一者,誠如朝中大臣猜測,就是要這些即將走向官場的士子們,牢牢記住‘士農工商,皆為國本’這一國策,其二,確實想考驗一下這些士子們有沒有關心國家大事的習慣。因為這道考題,本身就已經流轉了出去,但凡關心國家大事,不難得到,得到之後,如果能夠深思一番,那麼近日殿試,必然可以說的上是得心應手,不會有一點兒的難度。

可是

陳季常看著顧同一臉不高興的坐回到主考官的椅子上,當即就陪著笑上前說道:“陛下,您可真的是雞蛋裏麵挑骨頭了,這些士子們一直都在努力備考,哪裏知道朝政變化,縱然聽說了國策,可是又哪裏有心思去思考,嘿,您就不要苛求了。”

禮部尚書,此次恩科考試的主考官張行簡也在一旁幫說道:“陛下,您看,那不是有幾個人已經下筆如有神了嘛,看來,還是有士子將您的話思考進心裏麵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