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征東行省(1 / 3)

高麗(918年-1392年),又稱高麗王朝、王氏高麗。是朝鮮半島古代王朝之一。王建所建,定都開京(今北朝鮮開城),是朝鮮半島政權。新羅末年,尚州甄萱建立後百濟國。918年泰封部將王建殺弓裔自立,建立高麗國。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基本統一朝鮮半島。1392年被朝鮮王朝取代。佛教是高麗國的國教。曆經16年時間雕刻成的高麗大藏經是世界瑰寶之一。

王建以高麗為國號。高麗時代阿拉伯商人將此名稱傳播到歐洲世界。佛教是高麗國的國教。高麗大藏經是世界瑰寶之一。高麗國青瓷製作手藝精湛,聞名世界。高麗被今天的朝鮮政府認為是朝鮮族曆史上第一個統一國家。但有些學者並不同意這種觀點,認為朝鮮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國家是統一新羅,如韓國學者李基白就表示:“畢竟是統一的新羅的領土和人民,在那裏形成的社會文化構成了後來朝鮮曆史的主流”。韓國前總統金大中也曾在文中提及統一的新羅為韓國曆史的源頭。

高麗被今天的朝鮮政府認為是朝鮮族曆史上首個統一國家。宋代以來的一些史家由於其認識淺薄,有個別學者錯誤將高麗與高句麗混談;但王建高麗時期,那時高句麗已亡二百多年,二者年代有差距,且二者不存在連續性和繼承性。為了將其與中國曆史上的高句麗區分開來,此高麗特指朝鮮王氏的高麗,史稱其為王氏高麗,以正清史實。

新羅在公元七世紀後半葉借助唐朝的力量完成高麗建國前的形勢了朝鮮的統一,以確認其權威與地位。新羅采用唐的年號和服製,派王子或王室成員入唐擔任唐帝的宿衛以此來表明對唐的友好。每年新羅都要向唐派遣賀正使,並積極向唐派遣留學生,引進先進的製度和生產技術。總之新羅與唐的親密關係是其維護國內統治的不可或卻的手段

但是隨著“安史之亂”以後唐的日益衰敗,新羅的統治同樣陷入了危機之中。首先是在朝廷內的爭權奪利:809年王叔金彥升舉兵殺哀莊王自立為王,史稱“憲德王”。836年,興德王沒,沒有留下子嗣。王的從弟金均貞及外甥金悌隆爭奪王位,結果均貞被殺,金悌隆即位,是為僖康王,以金均貞之子祐征為首的均貞派亡命於時任清海鎮大使的弓福處。838年,僖康王的上大等(官名)金明與侍中利弘舉兵,金明殺僖康王自立,是為閔哀王。同年12月,流亡的祐征借弓福(此公乃韓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張保皋)之力於清海鎮起兵直逼王都金州(今慶州),翌年閏正月殺閔哀王自立。是為神武王。如此種種,新羅朝廷的混亂局麵一直持續到九世紀末。在中央的爭權奪利愈演愈烈之際,地方人民的反抗此起彼伏。816年新羅大荒,一百七十人渡海到大陸浙江企食;另有三百餘人到日本請求“歸化”。而廣大的走投無路的農民隻好起義。九世紀二十年代以後,“草寇”、“群盜”四起,農民暴動,國家動蕩為地方實力派的崛起創造了絕佳的條件,與此同時,中央的權利鬥爭中的各個集團又紛紛借助各地方實力派的力量來加強本方的實力。“弓福之亂”就是地方實力人物企圖爭得外戚地位而幹預國政的最具代性的事件。“弓福之亂”這一事件證明了:盡管以張保皋為代表的地方豪強勢力具有相當的力量,但是還不足與慶州的新羅朝廷分庭抗禮。那些身居高位的權貴雖然彼此之間爭鬥不已,但是一旦有人要觸及維係他們地位的基石的骨品製度時,他們依然有足夠的力量來維持自己的地位。島民出身的張保皋試圖打破慶州貴族獨攬朝政的企圖最終失敗了,但是新羅的中央政權已經徹底衰朽,它再也無法阻止地方勢力的蓬勃發展了。

征東等處行中書省(朝鮮語:??????),一般簡稱為征東行中書省或征東行省,又稱日本行省或征日本行省,為元朝政府曾經在朝鮮半島設立的一個特殊的行中書省。

與元朝其它的行中書省不同的是,其設立於高麗王朝所在的朝鮮半島。高麗國並沒有因征東行省的設立而消失,因此保持很強的獨立性。行省丞相由高麗國王兼任,自辟官屬,且財賦不入都省。因此,征東行省僅在名義上受到元朝的直接管轄,與元朝其他行省性質不同。

1行省曆史

公元1231年,蒙古軍進攻高麗;1258年,崔氏政權跨台,國王投降蒙古,雙方達成和平協議。高麗成為元朝藩屬國,但保留國家主權和自身文化。高麗國成為蒙古汗國的內屬國以後,遵照成吉思汗時期確立的製度規定:“凡內屬之國,納質、助軍、輸糧、設驛、供戶數籍、置達魯花赤(朝鮮語:????)。”不服投降蒙古的三別抄義軍發動抗蒙古戰爭,戰爭直至1273年才結束。

由於高麗國具有很強的獨立性,蒙古達魯花赤的各項工作進展緩慢,直到1268年還沒有促使高麗國對蒙古宗主國做到應盡的職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