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0章 許元燒船 I(1 / 2)

偉大的人是貢獻財富的人!

五月多事之秋,京師糧草告急,大內餘糧僅夠三月之用,民間存糧也處在危險的邊緣,不少百姓家中的米缸已經見底。

眼看著民心不穩,漕運司的大員們卻兩眼一抹黑,想不出半個法子,仁宗一氣之下將負責漕運的有司主官季大人革職查辦,責令中書盡快任命合適人選革新漕運製度,保證京師糧草充足,穩定民心。

提到漕運,大宋的百姓都知道,就是由水路運送漕糧進京,供宮廷消費、百官俸祿、軍餉支付和民食調劑,這是大宋的一條命脈所在,除非水路不通處才輔以陸運,多用車載、人畜馱運,故又稱‘轉漕’或‘漕輦’。

北宋漕糧分四路向京師汴梁集運:

第一路:淮汴之粟由江南入淮水,經汴水入京;

第二路:陝西之粟由三門峽附近轉黃河,入‘汴水’達京;

第三路:陝蔡之粟由‘惠民河’轉蔡河,入汴水達京;

第四路:京東之粟由齊魯之地入五丈河達京。

其中來自東南六路的淮汴之粟占主要地位。中央三司使姚仲孫總領漕政,各路‘轉運司’(漕司)負責征集,‘發運司’負責運輸。

轉運和發運是前後銜接的兩環,其中一環出錯都會影響整個帝國的命運,還有一點就是大宋的糧草製度,每年夏秋兩季要將各地征繳上來的糧草盡數發運京師,然後再由帝國的財政機構三司統一發放,雖然這種做法有利於帝國的穩定,並有效地限製了暴亂隊伍的規模,增加了不少就業機會,可是在那個年代,交通極不便利的年代裏,這種龐大的漕運是很難管理的,身為漕運司的主官,一旦疏於職守,就會造成帝國首都糧草供應不足,當然重要的還是製度本身的問題,需要及時的改革調整。

而五月份的糧荒就是一個契機,漕運改革的信號。

五月十四日這天,陽光升起,汴梁又一天新的清晨來到了。

空前的漕運改革正式提上了議程,在歐陽修的極力推薦下,三司使姚仲孫向中書省推薦國子博士許元,認為許元有能力勝任京師漕運改革一事。

既然三司使提出了自己的終極人選,呂夷簡也不能坐視權力被人搶走,他推薦趙澤任發運副使,負責祥符船廠造船一事,這個工頭的差事看似簡單,卻也非常關鍵,呂夷簡打算在這場權力之爭中分到一杯羹。

隻有趙澤還蒙在鼓裏,當宮中的傳旨太監帶著仁宗的聖旨來到趙府時,他還在家中陪著上官梅釣魚。

望春門外,淡月樓。

歐陽修和許元對坐在一處景色極佳的窗前,一邊聽著清幽的琴聲,一邊閑聊著京中的見聞。

“來,子春兄,咱們滿飲此杯,祝兄旗開得勝”歐陽修高興地舉起酒盞,跟許元碰了一下。

許元痛快地一飲而盡,放下酒盞,抬頭望了一眼有點發福的歐陽修,開口說道:“子春能有今日,還要多虧永叔的引薦,真不知該怎樣報答永叔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