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環州布防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孫子兵法》
公元1零47年,即北宋慶曆七年,六月二十五日。
西夏李氏王朝在遼國發動了全麵對宋戰爭後的第三天,也下達了對宋開戰的命令。這份機密的詔書是元昊生前與遼國皇帝耶律宗真私下裏簽訂的,如今國相沒藏訛龐光明正大地將其拿出來,並在早朝時痛心疾首地宣讀,還聲淚俱下地振臂高呼一定完成陛下的遺願,徹底打敗宋朝,將西夏帝國的疆土延伸到南方的大海,其實沒藏訛龐純粹是在做戲。
他早就知道朝中不少大臣對他不滿,想借元昊朝中三位托孤重臣之力一舉將他鏟除。幸好遼國在關鍵時刻對宋朝開戰,沒藏訛龐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以先皇遺願為由,掀起了對宋朝的戰爭,並達到將朝中反對力量分化,一一剪除的不可告人的目的。
元昊的遺詔中寫的很清楚,如果遼國從北方進攻宋朝,西夏將興兵二十萬相助,雙方承諾,一舉破宋後坐分大宋的土地,以宋朝西京洛陽為界。東邊歸大遼所有,西邊歸西夏所有。
既然戰爭已經開始了,西夏也必須履行諾言出兵相助。
當日,沒藏訛龐在皇宮大殿上假惺惺地啟奏垂簾聽政的沒藏氏皇後,推薦樞密院知事諾移賞都、內侍衛親軍大將埋移香熱、西平府鎮守使嵬名浪布三人領兵二十萬,分三路攻打宋朝。
沒藏氏皇後馬上應允,文武百官除了幾個人出言反對外,餘者皆讚同與遼國一道滅宋。
諾移賞都、埋移香熱、嵬名浪布三人心中雖然不滿,也不敢公然違抗先皇遺命,於翌日清晨起身離開了興慶府,領兵前往邊關,調兵遣將準備攻打宋朝。
西夏國這三路兵馬如下:
依次從北到南分布
樞密院知事老將諾移賞都統領左廂宥州路七萬人馬,沿銀州黑水河出擊,攻打宋朝永興軍路的綏德軍。
內侍衛親軍大將埋移香熱坐鎮嘉寧軍司,領五萬兵馬從長城嶺出塞,攻擊宋朝的保安軍路。
最後一路人馬,由西平府鎮守使嵬名浪布率領,領兵八萬駐紮在鹽州駱駝口,從歸德川、青崗峽、白馬川三地進攻大宋的環州。
縱觀西夏大軍的布局,不難看出,他們將主力二十萬人馬全部集中在了宋朝永興軍路的正麵,想一舉擊潰宋軍西北的主力,然後揮師橫掃宋帝國的西部大片地區,並未分一兵一卒進攻宋朝西北部邊關要地麟府二州,因為那裏有很難對付的折家軍,半年前遼國的寧邊州大軍就在那裏一敗塗地。
如今,環州一地的種世衡已死,又經過瀚海十一部的戰火,老將諾移賞都才把主攻方向布置在這一線,並親帥七萬大軍晝夜不停攻打宋朝的綏德軍,目的有二:一是給宋軍西北守軍增加壓力,二是拖住麟府二州的折家軍防止其南下救援。
並把真正的突破口放在環州、保安軍一帶,隻要埋移香熱、嵬名浪布二人同時出兵,諾移賞都相信宋朝就算有火器相助也擋不住西夏大軍排山倒海般的攻勢,宋朝有火器不假,但西夏也有,雖然不多若是集中起來運用,想必在野戰時宋軍也不是對手。
慶曆七年,丁亥。
環州才下過一場小雨,森林蒼翠、湖泊清澈、高山巍峨,從橫山吹來的風混合著淡淡的草木水氣馨香,溫暖的陽光灑在了粗獷的山水間,大大小小的鄉下村落。
塞外雖不比江南秀麗,但雨後的景色也是很美的。
那是七月一日上午的事。
一匹強壯的西夏戰馬飛奔過白馬川,眨眼間,來到了歸德堡城下。
那馬上的騎士撐著一麵白旗,從懷裏拿出了一封書信,在空中揮了揮然後扔在草地上,待守城的宋軍趕到,那西夏騎士已策馬逃遠了。
半個時辰後,楊文廣命折小蘭親自帶著那封書信來到環州城通遠,交給趙澤,當趙澤看完那封火漆封印的密信後,出了一身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