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沒有一個人願意讓別人攻擊自己的短處。若不分青紅皂白,一味說對方的短處,其結果往往是引發唇槍舌劍,兩敗俱傷。
每一個人都有自尊,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如能夠不傷及他人的自尊,便會得到更多人的尊重。“當著矬子不說矮話”,是告誡人們在應酬中不要傷害和無視別人的自尊心。人生在世,各有所長,各有所短。若以己之長,較人之短,則會目中無人;若以己之短,較人之長,則會失去自信。這是與人說話的過程中應十分注意的一點。
在交談中,要談得順暢,還要注意他人的禁忌。若不避忌諱,就有可能給融洽的交際增添周折。有一個工廠的幾位團幹部,一次去慰問一個退休老工人,有這樣一段話:“您老身子真夠硬朗的,今年高壽?”“七十九啦。”“人生七十古來稀,廠裏數你最長壽吧?”“哪裏,xx活到八十四呢!”“那您老也稱得上長壽亞軍呀。”“不過,xx去年歸天了。”“呦,這回可輪到您了。”談興正濃的老人一聽此言,臉色陡變,話鋒頓收。這是因為說話者剛才觸到了老人最敏感的問題,老人肯定理解,快要輪到他歸天了。再如,某人為一同誌結婚籌款贈送禮品,他笑嘻嘻地要本單位一位四十幾歲的女同誌“合夥”,沒想到這位女同誌竟傷心地哭了起來。原來她至今還未結婚,別人的喜慶勾起了辛酸的往事。而那個經辦人未注意避忌,觸動了她傷感的神經。
因此無論在應酬或是交談中,盡可能地避開對方的短處,也是交際成功與否的關鍵之一。每一個人都有自身無法消除的弱點,就像個子矮是天生的一樣。如果我們老是把眼光盯在別人的弱點上,在交談中總是將別人的弱點當成攻擊的對象,那麼隻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別人不願意再與你交往。如此一來,你的朋友會越來越少,別人都躲著你,避開你,不與你計較,直到剩下你自己孤家寡人一個。二是別人也對你進行反攻,揭露你的短處。這樣勢必造成互相揭短,互相嘲笑的局麵,進而發展到互相仇視。
“當著矬子不說矮話”,推廣開來,就是不要將他人的不足放在嘴邊,即使非說不可,也可以變通一下再說,這是如何展現好口才的技巧,更是獲得友誼的技巧。說出去的話好比潑出去的水,“覆水難收”,因此,話到嘴邊就要細細思量,切忌不可話出傷人,必須時時懂得“冤家宜解不宜結,不可說盡傷心話”的道理。
富蘭克林是個口才很好的政治家,同時他也十分重視口德,在早年時,他曾經作了一張表。 表上列舉出各種他所要改善自己的美德。這樣幾年下來的實踐力行,顯然也獲得了相當的成就。可是,之後他又找出了還有一項應該實行的美德,那也跟談話藝術有極大的關聯。他說:“我在自我完善的計劃裏,最初想到有十二種美德,但有一天一個朋友對我說大家都認為我太自傲,原因是說我的驕傲常在談話中吐露。當辯論一個問題時,我不但固執地堅持我認為正確的主張,而且有些輕蔑別人的樣子。我聽了他這話,立刻就想矯正這種缺點,因而我在表上的最後一行加了‘虛心’這一條。
“我到現在,雖然不能自誇在實際行動上這點有何成就,但至少已經改善許多了。我決定避免直接觸犯他人的情感和武斷自己的言論;我甚至對自己下了一道命令,決心以後把‘當然’、‘不消說’等字眼改掉,換以‘據我所知’、‘我隻覺得’、‘似乎’、‘可能’等等的口頭語。
“我發覺別人如果真地說了一句錯誤的話,我這時也能忍住不去與他辯論,不去爭執,或不直接指出人家的缺點來。我即使要說話,也總用‘你的說法似乎不太對吧’的口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