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節 第4章(1 / 1)

任何一句話都是說給別人聽的。正所謂“射箭要看靶子,彈琴要看聽眾”,說話也要看交際對象,要受對象的身份、職業、經曆、文化教養、思想、性格、處境、心情等因素的製約。

說話者應該針對不同對象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策略,以及不同的言語表達方式。人們的說話實踐也證明,以交際對象的身份而論,對師長、上級之措辭總得禮貌一點;與朋友說話,則要親切一點,自然一點;而對晚輩,就要多用關心、愛撫的口吻說話為好。話因人異,區別對待,起碼得考慮對方的知識水平、理解能力,細心體察對方的思想性格、性情處境等,選擇對方樂於接受的說話形式來表達,以收到預期的表達效果。否則,便會不同程度地影響交際任務的完成,甚至話與願違。

買東西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再平常不過的一種日常生活行為。在我們的心中,能用“廉價”購得“美物”,那是善於購物者所具有的品格,那是精明人的一種象征,雖然我們不會,也不可能都是善於購物者,但我們還是希望我們的購物能力能得到別人的認可。因此,當我們買了一件物品之後,如果自己花了50元,別人認為隻需30元時,我們就會有一種失落感,覺得自己不會買東西。但當我們花了30元,別人認為需要50元時,我們則有一種興奮感,自覺很會買東西。由於這種購物心態的存在,“遇物加錢”這種說話技巧也就有了用武之地。

遇物加錢是指在品評別人所購物品時,對其價格故意高估,從而使對方高興,求得更好的心理相容。

比如,甲買了一套樣式挺不錯的西服,乙知道市場行情,這種衣服兩三百元完全可以買下。於是乙在品評時說:“這套西服不錯,恐怕得四五百元吧?”甲一聽笑了,高興地說:“老兄說錯了,我220元就買下啦!”

這裏乙的說法就很有技巧性,在他不知道甲花了多少錢買下這套衣服的情況下故意說高衣服的價格,使對方產生成就感,當然也就使得對方高興。

遇物加錢法很能討得對方歡心,操作起來也很簡單:對其價格高估就行了。當然“價格高估”也需注意,一要對物價心裏有底,二不能過分高估,否則就收不到好的效果了。

芸芸眾生,諸色人等,都不過是大千世界的匆匆過客。然而誰都希望自己永遠年輕,不原過早老去。因此成年人對自己的年齡非常敏感。如一位三十出頭的小夥子被看作中年人,他能自在嗎?

由於成年人普遍存在這種怕老心理,所以“逢人減歲”就成了討人喜歡的說話技巧了。這種技巧特征在於把對方的年齡盡量往小處說,從而使對方覺得自己顯得年輕,保養有方等,產生一種心理上的滿足。 比如一個三十多歲的人,你說他看上去隻有二十多歲,一個六十多歲的人,你說他看上去隻有四五十歲,這種“美麗的錯誤”,對方是不會認為你缺乏眼力,對你反感的,相反,他會對你產生好感,形成心理相容。

“逢人減歲”這種方法隻適用於成年人(特別是中老年人),相反,對於幼兒、少年,用“逢人添歲”(年齡往大處說)的方法效果較好,因為他們有一種渴望成年的心理。

上麵我們所說的言語加減法:遇物加錢,逢人減歲,說穿了就是投其所好。但是隻要我們的目的光明正大,這種投其所好,於自己、於對方、於社會都會無害,相反能給對方、給社會帶來歡樂,至多隻能說它們是“美麗的錯誤”“無害的陰謀”,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洞察、預測對方的心理,隻是為選擇最佳說話形式做準備,而決不是為了將他人的情感秘密一一暴露,因此言語交際的策略應當是察而不擾。總之,隻有掌握人的心理變化規律,說中人們特定情境中特有的心理,方能取得主動,所說的話才會產生良好的效果。更新第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