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節 第3章(1 / 2)

誤區一:沒有明確目的一切人工係統都是為達到某種目的而建立的。人類社會中的言語交際係統也不例外。目標指的是你希望在聽眾腦海裏留下的內容以及聽完講話後對方會采取的行動。大多數人經常會有意或無意地把講話的目標和主題搞混了。例如,當回答客戶演示的目標是什麼這個問題時,會有類似的回答,“我將要談論新的營銷方案”或“新的招聘方針”等等諸如此類。換句話說,他們講的是演示的內容而非目標。

交際目的的實現有賴於說話行為的自我控製。人類的言語交際是一個相當複雜的過程,當表達的一方按照預期的目的發出話語信息,或因措辭不當,或對交際對象缺乏了解,引起對方的誤解或反感,這時就需要加以控製調節,換言之則是,要使對方易於理解,樂於接受;有時交談的開始階段是按原定目的進行的,可是說到中途,或因對方及周圍情況的反應變化,或因興之所致,談走了題,偏離了原定目的,同樣需要自覺控製,調節說話行為,以便回到原定話題上來。這是言語交際中貫徹目的性原則和最優化原則的控製手段。人們在運用話語進行交際時,總是想盡一切辦法,采取一切有效手段,來控製自己的說話行為,組織相應的說話形式來表達,以期達到預定的表達目的。

六個主要的講話目標:

1、告知

2、指導

3、娛樂

4、激勵

5、刺激

6、說服

誤區二:缺乏有效的準備在進行重要的談話之前,要做好一定的前期準備工作。例如,與上級領導談話,就要盡量將自己所要說話的內容,簡練、扼要、明確地向領導彙報。如果有些問題是需要請示的,自己心中應有兩個以上的方案,而且能向上級分析各方案的利弊,這樣有利於領導做出決斷。為此,事先應當周密準備,弄清每個細節,隨時可以回答,如果領導同意某一提案,你就應盡快將其整理成文字再呈上,以免日後領導又改了主意,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說話前要做好有效準備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要保證所講的話具有邏輯性,準確地被聽者所接受。邏輯一定要嚴密,有條理,通過邏輯分析的方式,把自己說話的目的明明白白地表露出來。說話首先要嚴格遵循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思維規律是我們在運用概念、判斷、推理進行思維活動時必須遵守的規律。即“同一律”、“充足理由律”等,這些規律要求人們思考問題和表達思想時,要保持同一性,不能自相矛盾,不能模棱兩可,要有充足的理由,遵循這四條基本規律,是說話具有嚴密邏輯性的總體表現和要求,必須貫穿於說話的全過程,體現在說話的每一個環節之中。

誤區三:信息雜亂充分的數據並非好口才的最佳支持。任何人都能閱讀各式各樣的事實和論據,而作為一個講話者的主要工作則是促使信息顯得更有趣,提供你的觀點,運用自己的語調和姿勢,展現自身的風格。聽眾所需要的並非純然的客觀,他們同時還渴望聽到你的闡釋。

誤區四:語言沒有力度“事實、情真、可信性”是說服力的三大要素,有人稱這種說服力為“充滿激情的邏輯推理”,可見說話水平與情真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人是感情動物,語言所負載的信息,除了理性信息外,還有感情信息。這種感情信息,內涵十分豐富。其功能不僅要訴諸人的理智,而且更要打動人的情感。正如白居易所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說話時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這才能表現出良好的說話水平。如果某一信息傳輸的言語行為中缺乏影響人情感的因素,那麼其言語交際便是不成功的,甚至是失敗的。如銷售活動中的言語交際,顧客一般都有著購物和情感服務的雙重心理需要。

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增強語言的力度和感染力,那就是說話要有個性化。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也沒有個性完全相同的人。你會發現任何一個擁有好口才的人都同樣具有突出的個性風格,每一言每一語中都顯露出獨特的“我”。偉大的政治家都具有自己的說話風格。如魯迅先生的風格就是分析深刻、外冷內熱、富於哲理;郭沫若的風格是熱情洋溢、奔放不羈、文采華麗;毛澤東的講話風格是通俗風趣、論證嚴謹、民族特點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