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語商,也就是指一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一個人說話顛三倒四或辭不達意是“語商”低下的表現,但還不至於造成大的危害,其另一種表現是總是在不恰當的場合說出不恰當的話,因而對其個人以及他所做的事造成很壞的影響。“語商”的提高不是片麵地學怎樣說話,而是要從有意識地提高情商入手。
天天說話,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把話說好。說話要有很好的情商,一個人即使不漂亮,如果很會說話,也會很受歡迎。
很會說話,並不是話多,也並不是露骨的坦率,而是把話說的精幹利索,令人回味無窮。這是藝術,這種藝術可以化腐朽為神奇。舉個例子,某人問一女子:“你讀過《羊的門》嗎?”她回答很模糊,說:“最近沒讀。”實際上她沒有讀過這本熱門的書,但是,聽了她的話,誰還願意揭她的老底呢。又有一次,有人問她:“你讀過《奧賽羅》嗎?”她說:“我沒讀過英文版的。”這回答讓人聽了大生敬意,她這話有幾層意思:她讀過這部作品,而且她熟悉西方古代文學,文學造詣高。
這不是虛偽,而是一種社交藝術。在交際中,每人都需要這樣的“軟著陸”的話題,有人稱之為“安全話題”。 比如說,可以談論一下社會科學、時尚亮點、新聞焦點等類似話題。當然你還可以選別人沒聽過的,曆史書上少有記載的人物來談談,在選這類“安全話題”時,千萬要注意聽眾的身份。
一家製造公司的老板批評一個部門經理道:“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你把事情全弄糟了。”這位部門經理聽了老板的批評後非常生氣,立即辯解道:“一定是下屬誤解了我的意圖和要求,他們應該對這一後果承擔主要責任。如果您對這一結果不大滿意,也不應追究到我的頭上。”這一回答顯然讓他的上司難以容忍。他的老板事後說道:“這個部門經理不能虛心接受批評,也不能保持冷靜。不管是誰的錯,他都應該去努力解決問題,但他的回答中絲毫看不出這一點。”因此這位經理被免除了職務。
顯然這些人都是因為自己語商較低,在試圖證明自己具有很強的思考、評價和解釋能力時,自斷前程。他們給自己的上司、下屬、合作夥伴和同事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在說話中表現出自己對成功的自信,這並不是什麼不好的行為,而且你也必須如此。但良好的言辭同自吹自擂有很大區別,關鍵在於你是否能以恰當的方式和技巧來表現。
當你表露自己的成功時,你所希望表達的信息不過是讓他人知道你有多棒。但是你一定要注意:在傳遞這種信息時,必須坦率簡潔。例如,如果你成功地為公司舉辦的一次新聞發布會寫了一份報告,得到與會者的好評。你的喜悅與成功感也會溢於言表。這時,你大可不必說:“瞧,我做了一件多麼了不起的事情。”相反,當上司稱讚你時,你倒應顯得更加沉穩:“這是公司分配給我的工作,也是我應該完成的。”一個人的“語商”與他情商有很大的關係,情商高的人大半能說會道,或者至少能把話說到點上,說的話能讓人感覺舒服。所以“語商”的提高不是片麵地學怎樣說話,而是要從有意識地提高情商入手。
在相聲藝術中有一種表現形式叫做錯位,就是讓一個特定身份的人在一個特定的場合說話,這個特定的身份和這個特定的場合不相符合,最後造成笑料百出的結果。相聲畢竟隻是相聲,在現實生活中,如果我們所扮演的社會角色和我們所處的場合不一致,那麼我們的聽眾報以的恐怕就不是會心一笑,而是嘲笑,甚至是笑不出來的尷尬場麵。因此無論我們說什麼,都要注意到是否和我們身處的場合相符,如果你是在一個長輩居多的圈子裏麵,那麼你要做的就是畢恭畢敬,多用敬語;如果你是在一個滿是上級同事的聚會裏麵,那麼你要做的就是自重自謙,多用謙語;如果你身處一個鐵哥們好兄弟的團隊裏,不用懷疑,充滿豪氣的粗話反倒是贏得大家對你的喜愛的一條捷徑。
說話真正的技巧並不在於把話說好,而在於把話說對,引用中國的一句俗語就是要“上什麼山唱什麼歌”。然而我們每個人所要扮演的社會角色實在是太多了,再加上我們的社會環境也是千變萬化的,要詳細說明“到什麼山上該唱什麼歌”可以寫一本專著,實在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明的事,因此言語得體更像是一門藝術,而不是易於操作的技術。但是這裏可以告訴各位讀者一個通行要術:那就是閉嘴。古語有雲“言多必失”,因此在某個場合你不知道該說什麼話的時候,最好什麼話也不說,聆聽是你最好的選擇。豎起耳朵傾聽是對說話者的一種莫大的尊敬,然後再有節奏的輕輕點頭,小聲重複說話人的最後一個詞,然後再報以一個微笑,那麼就會給別人一種你的言行非常得體的印象。更新第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