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指的是接受對象所處的地理位置,包括國別、省別、族別等。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彼此在認識、觀念、習慣、風俗上都會有所區別,對說話者言辭的接受,就會有所不同。說話者在進行言辭表達時,應當認清語言接受對象的地域性,才會產生良好的交際效果。
《尹文子·大道》講了這麼一件事:鄭國人把未經加工處理的玉叫做“璞”,東周人把還沒有醃製成幹的老鼠叫做“璞”。鄭國的一個商人在東周做買賣,一個東周人問他:“你要不要買璞?”鄭國商人說:“我正想買。”於是東周人從懷裏掏出一隻老鼠遞上。鄭國商人趕快辭謝不要。東周人在作言辭表達時,沒有認清其接受對象是鄭國人,結果把鄭國人給嚇跑了。
地域不同而對言辭接受也有不同的要求,按照每個國家、每個地區的不同差異,在世界範圍內,大致有以下需要注意的說話方式:歐洲人不喜歡聽涉及自己的政治傾向、宗教信仰、年齡狀況(女性更重)、家庭私事、行動去向等問題的話,忌諱“13”和“星期五”。
朝鮮、韓國、日本人忌諱別人說“4”;阿拉伯人喜歡聽“星期五”;泰國人喜歡聽“9”;菲律賓人不願談論政治、宗教及腐敗問題;讚比亞人愛聽尊稱,最好加上職務和頭銜;新加坡人不愛聽“7”,反感別人對自己說“恭喜發財”,忌諱談論關於豬的話題;紮伊爾人喜歡聽隨和、爽快、恭維的話;俄羅斯人喜歡聽尊稱、敬語、謙辭,傾心於“女士優先”的話題;突尼斯人喜歡別人在各種場合同自己打招呼,而且問候得越長、越久、越具體越好。
在中國範圍內講話要注意以下幾點:香港人愛聽吉祥話,涉及福、祿、壽的都很喜歡,樂於別人隨時隨地對他說“恭喜發財”。喜歡“3”、“6”、“8”等數字。忌諱別人打聽自己的家庭住址、工資收入、年齡狀況。忌諱語也較多,如“炒飯”、“炒菜”,有解雇、開除之嫌,聽之不吉利;“豬舌”有蝕本之嫌,改叫“豬利”;“絲瓜”有輸光之嫌,改叫“勝瓜”。
澳門人喜歡聽別人說話幹脆,直截了當,不愛聽轉彎抹角、吞吞吐吐的話語。
錫伯族人崇拜保佑家室、人丁的神靈“喜利媽媽”和保佑牲畜的神靈“海爾堪”;忌諱直呼長輩的名字,忌諱在家說不吉利的話。
蒙古族人喜愛白色,愛談與白色有關的話題,高興別人以白來祝福;最厭惡黑色,忌諱別人談論黑的話題。
彝族人忌諱背後議論別人的短處,特別是別人的生理缺陷。
赫哲族人崇拜火神,不準別人說不利於火的話,若需用水澆滅火時,要說:“請火神爺把腳挪一挪。”
維吾爾族人談話以長為先,親友見麵互道問好語。
因地域不同而產生的語言表達有很大差別,甚至在同一個民族、同一個省區的不同位置,也有不同的表現……比如都是漢族,居於大陸者與居於台灣者對同一個概念的表達與接受就不一樣:接班人——傳人,計劃生育——家庭計劃,大學新生——新鮮人,好萊塢——荷裏活,撒切爾——柴契爾,新西蘭——紐西蘭,立體聲——身曆聲,表演——作秀,漁民——討海人……。說話者如果不區分這些地域上的差別,說話目的就難以實現。有些嚴重的差異,如不分清,甚至還會對說話者產生嚴重的後果。更新第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