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節 第52章(1 / 1)

隨著社交範圍的不斷擴大,我們的交際對象也將包括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不同階層的人,要適應交際的廣泛性,就要考慮不同文化背景下說話的特點,使我們說出來的話與特定的文化背景協調一致。

拿交際場合的稱呼語來說,受文化背景的製約就十分明顯。各民族在長期的社會發展中……形成了各自的稱呼習慣,能使交際對象產生良好的心理效應。如英美人習慣稱已婚婦女為“夫人”,未婚女子為“小姐”,在比較嚴肅的場合,一般統稱為“女士”。如果錯稱已婚者為“小姐”,在比較嚴肅的場合一般會被諒解。因為,西方女性認為這是一個“令人愉快的錯誤”。但是,在日本,一般不稱婦女為“女士”、“小姐”,而稱“先生”,如“中島京子先生”。

再比如,在西方,你對一位姑娘說:“小姐,你長得很漂亮!”她聽了會格外高興;而在我國,如果跟年輕姑娘也說這句話,而且不是極其誠懇的話,對方說不定會大為惱火。因為對方會從你不真誠的誇讚中,認為是在有意諷刺、挖苦,甚至是傷害了她的自尊。顯然,說話不考慮文化背景也是不得體的。

1954、年,周恩來總理出席日內瓦國際會議,為了向外國人宣傳中國人愛好和平,決定為外國記者舉行電影招待會,放映越劇藝術片《梁山伯與祝英台》。為此,工作人員專門準備了一份厚達16頁的說明書。周總理看後批評道:“不看對象,對牛彈琴。”後來周總理建議說:“你隻要在請柬上寫一句話:‘請你欣賞一部彩色歌劇電影,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這一句話果然奏效,贏得了外國朋友的讚賞。

所以,一個人要想使自己說出的話引起對方的重視或取得對方的認可,必須得把握好說話的分寸——即見什麼人說什麼話。更新第一,全文字,無彈窗!認準我們的網址

http://www.Niepo.neT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