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節 第55章(2 / 2)

在與多人同時打招呼時,更要注意親疏遠近和主次關係。一般來說以先長後幼、先上後下、先女後男、先疏後親為宜;在外交場合,宴請外賓時,這種稱呼先後有序更為重要。1972、年周恩來總理在歡迎美國總統尼克鬆的招待會上這樣稱呼:“總統先生,尼克鬆夫人,女士們,先生們,同誌們,朋友們!”這種稱謂客氣、周到而又出言有序的外交家的風度,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我們學習的典範。

5、考慮說話的場合

稱呼上級和領導要區分不同的場合。在日常交往中,對領導、對上級最好不稱官銜,以“老張”、“老李”相稱,使人感到平等、親切,也顯得平易近人,沒有官架子,明智的領導會歡迎這樣的稱呼的。但是,如果在正式場合,如開會、與外單位接洽、談工作時,稱領導為“王經理”、“張廠長”、“趙校長”、“孫局長”等,常常是必要的,因為這能體現工作的嚴肅性、領導的權威性,是順利開展工作所必需的。

6、考慮對方的語言習慣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方言、習俗各異。在重視推廣普通話的前提下,還要注意各地的語言習慣。違背了當地的語言習慣,就可能碰釘子。

有人在承德避暑山莊碰到這樣一件事情。幾個年輕人結伴去旅遊,這天他們從避暑山莊出來,想去外八廟,為了抄近路,兩個小夥子上前去問路,正遇上一個賣雞蛋的農家姑娘。

一個小夥子上前有禮貌地叫了聲:“小師傅!”開始這姑娘沒有答應,小夥子以為她沒聽見……又高聲叫一聲,這下可激怒了這位姑娘,她嘴上也不饒人,將兩人大罵一頓。兩個小夥子還算有涵養,壓了壓火氣,沒有發作。 本來是有禮貌地問路,反倒挨了一頓罵。這是為什麼?後來才知道,當地的農民管和尚、尼姑才稱“師傅”,一個姑娘怎願意聽你稱她“小師傅”呢?兩個小夥子遭到痛罵也就不奇怪了。

禮儀看起來好像簡單,但處理不好會耽誤大事。三國時,袁紹謀士許攸投奔曹操後,向曹操獻了一計,致使袁紹大敗。他自恃功高,在曹操欲進冀城城門時一句“阿瞞,汝不得我……焉得入此門?”為自己掘好了墓坑。所以,有一日,許褚走馬入東門,他再次以“汝等無我安得入此門”自誇時,被許褚怒而殺之了。並且將其人頭獻給了曹操。雖然曹操深責許褚……但從許褚獻頭時所說:“許攸無禮,某殺之矣!”的理由看,不能不說許攸是死於曹操之手,因為光其對許褚“無禮”是不可能被隨便殺之的,最起碼曹操有默許之嫌。可見有禮與無禮有生死之別。

中國是禮儀之邦,辦事能否順利達到目的,說話會圓場麵有時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據說有這麼一件事。一位婦女抱著小孩上火車。車上已無空位,而這位婦女旁邊,一位小夥子卻躺著睡覺,占了兩個人的位子。孩子哭鬧著向他要座位,小夥子假裝沒聽見。這時,小孩的媽媽說話了:“這位叔叔太累了,等他睡一會兒,他就會讓給你的。”

幾分鍾後,青年人起來客氣地讓了座。

這位婦女無疑處於一個“求人”的地位,她能靠一句話把尷尬的場麵圓起來,聰明之處正在於以一個“禮”字把對方架在了很高的位置:他應該休息,而且他是個好人,因為如果他不“睡”了,他會主動讓給你的。顯然,一個再無禮的人麵對這樣的禮貌也不會無動於衷……誰都願聽順耳話,何況是在被人求的時候,明白了這一點,在與人交往時就應該知道怎麼做了。更新第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