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故事。過去,有個年輕人騎馬趕路,忽見一位老漢從這兒路過,他便在馬上高聲喊:“喂!老頭兒,離客店還有多遠?”老漢回答:“五裏!”年輕人策馬飛奔,急忙趕路去了。結果一氣跑了十多裏,仍不見人煙。他暗想,這老頭兒真可惡,說謊話騙人……非得回去教訓他一下不可。他一邊想著,一邊自言自語道:“五裏,五裏,什麼五裏!”
猛然,他醒悟過來了,這“五裏”,不是“無禮”的諧音嗎?於是掉轉馬頭往回趕,追上了那位老人,急忙翻身下馬,親熱地叫聲“老大爺”,話沒說完,老人便說:“已經過了客店,如不嫌棄,可到我家一祝”
這一則故事通俗而明白地告訴人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講究禮貌的重要性。“人而無禮,不知其可”,粗俗的言行與得體的禮貌將產生截然不同的交際效果。
和別人打交道,總是以稱呼開頭,它好像是一個見麵禮,又好像是進入社交大門的通行證。稱呼得體,可使對方感到親切,交往便有了基矗稱呼不得體,往往會引起對方的不快甚至慍怒,雙方陷入尷尬境地,致使交往梗阻甚至中斷。那麼,怎樣稱呼才算得體呢?
1、考慮對方的年齡特征
見到長者,一定要呼尊稱,特別是當你有求於人的時候,比如:“老爺爺”、“老奶奶”、“大叔”、“大娘”、“老先生”、“老師傅”、“您老”等,不能隨便喊:“喂”……“嗨”、“騎車的”、“放牛的”、“幹活的”等,否則,會使人討厭,甚至發生不愉快的口角。另外,還需注意,看年齡稱呼人,要力求準確,否則會鬧笑話。 比如,看到一位二十多歲的女子就稱“大嫂”,可實際上人家還沒結婚,這就會使人家不高興,不如稱她“大姐”合適。
2、考慮對方的職業特征
我們在社會上看到一些青年人,不管遇到什麼人都口稱“師傅”,難免使人反感。可見在稱呼上還必須區分不同的職業。對工人、司機、理發師、廚師等稱“師傅”,當然是合情合理的,而對農民、軍人、醫生、售貨員、教師,統統稱“師傅”就有些不倫不類,讓人聽著不舒服。對不同職業的人,應該有不同的稱呼。 比如,對農民,應稱“大爺”、“大娘”、“老鄉”;對醫生應稱“大夫”;對教師應稱“老師”;對國家幹部和公職人員、對解放軍和民警,最好稱“同誌”。在新的曆史條件下,隨著改革和開放的深入發展,人們的社會交往日漸頻繁和複雜,人們相互之間的稱呼也就越來越多樣化,既不能都叫“師傅”,也不能統稱“同誌”。 比如,對外企的經理、外商,對剛從海外歸來的港台同胞、外籍華人,就不能稱“同誌”,而應稱“先生”、“小姐”、“夫人”等。
3、考慮對方的身份
有位大學生一次到老師家裏請教問題,不巧老師不在家,他的愛人開門迎接,當時不知稱呼什麼為好,脫口說了聲“師母”。老師的愛人感到很難為情,這位學生也意識到似乎有些不妥,因為她也就比這位學生大10多歲左右。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稱呼呢?按身份,老師的愛人,當然應稱呼“師母”,人家因年齡關係可能不願接受。最好的辦法就是稱呼“老師”,不管她是什麼職業(或者不知道她從事什麼職業)。稱呼別人老師含有尊敬對方和謙遜的意思。
4、考慮自己與對方之間的親疏關係
在稱呼別人的時候,還要考慮自己與對方之間關係的親疏遠近。 比如,和你的兄弟姐妹……同窗好友、同一車間班組的夥伴見麵時,還是直呼其名更顯得親密無間,歡快自然,無拘無束,否則,見麵後一本正經地冠以“同誌”、“班長”、“小姐”之類的稱呼,反倒顯得外道、疏遠了。當然,為了打趣故作“正經”,開個玩笑,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