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模型的質量如何,對即將進行的閱讀順利與否影響重大。原始模型的建立並不是憑空的、隨意的,而是可以根據一些非正式信息(即正文以外的信息)來建立的。這種可供利用的非正式信息是很多的,可以粗略地歸為關於著作和關於作者的。書的序、跋,乃至書名、目錄都給我們提供了關於書的重要信息。還有別的渠道獲得的書評、介紹。如讀一部文學名著,先讀讀文學史的有關部分就可以獲得這部書的大致輪廓。作者的生活時代、思想觀點、風格特征也是極有價值的信息。有了這些非正式信息,我們就可以預構書的結構模型了。當然,我們可以利用非正式信息預構出各種具有可能性的結構模型,也就是說,原始模型可以是單一的,也可以是多元的。這種僅利用非正式信息建立的原始模型,也許是極粗糙、極模糊、極不穩定的,但總比沒有強,它畢竟為下一步閱讀提供了一個大致的去向。
閱讀—校驗模型
原始模型建立後,就進入閱讀,即進入用原著的“現實”來校驗模型的過程。校驗的過程就是由模型向結構逐漸演進的過程。模型向結構演進的路徑有單向的,有多向的。在閱讀過程中,或者原始模型不斷修正,或者一個模型取代另一個模型,總之,整個過程始終保持單一模型。這是一種單向的演進路徑。還有一種多向的演進路徑,就是在閱讀過程中出現多個模型並存的局麵。閱讀中,時常碰到需要假定多個結構模型,以便篩選、比較,這時就出現多向路徑。采用單向還是多向,要看具體情況而定。
模型讀書法的優越性
模型讀書法比傳統讀書法,有兩點顯著的長處。首先表現在便於集中注意力。而閱讀過程中注意力的集中是理解的先決條件。教育心理學實驗證明,帶著問題閱讀注意力更易集中。
模型讀書法還有一個傳統讀書法所不具有的長處,就是它的全麵性。模型,實際上就是結構的模擬。在閱讀的初期階段,模型是模糊的,還是整體的,這是模型本身的要求。用模型讀書法讀書,閱讀是圍繞模型的演進而進行的,這樣,讀者就能保持思維的全麵性,利於對原著作全麵整體的把握,而不至於肢解原著。
模型讀書法對讀者的要求
模型讀書法有比傳統讀書法優越之處,也對讀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讀者要具備以下思維:
①開放型思維。
要求讀者知識麵廣,對新鮮事物保持濃厚興趣,具有足夠數量的信息儲備,以便在構造模型時左右逢源。否則,就難免隨心所欲,使模型無效,甚至產生相反效果,既不能幫助你揭露原著結構,而且使你越來越背離它。
②批判型思維。
保證模型向結構正確演進要靠批判型思維。要求讀者毫不吝惜不合適的模型,根據原著的客觀實際,不斷修正和重建新的模型。否則,固執先入之見,就有可能歪曲原著,始終不能達到與客觀結構同一。
③反省型思維。
即要求讀者讀懂一本書後,要經常反省自己的思維過程:被拋棄的模型之所以錯誤的原因是什麼?正確的模型又是如何建立的?久而久之,養成了反省的良好習慣,就可以熟能生巧,有效地運用模型讀書法,其受益是很多的。
“模型”讀書法創立人話“模型”
模型讀書法的創立者許曉平,就是“模型”讀書法最大的受益者,他先從江西省一所農村中學考入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後又被免試推薦為該係研究生。在談到自己創立“模型”讀書法的初衷時,他寫到: 模型已成為現代生活中使用頻率極高的一個詞。模型作為一個重要範疇,在現代科學方法論中引人注目。科學家在從事科學研究時,大都遵循這麼一條路徑:先提出理論模型,然後用觀察到的事實對先前的模型進行校驗,在校驗過程中,再對原有的模型進行修正或推翻重構。隨著模型的不斷完善,達到認識對象的本質結構。這個過程可以簡化為:模型——校驗(包括修正或重構)——結構。這個過程是對傳統經驗主義方法論的革命,它體現了人向自然發問的時代觀,有著重要的哲學意義。人們在考慮到它的哲學意義時,還很少有人注意到它將要對教育學發生影響,很少有人談到它可以作為一種卓有成效的讀書方法並予以足夠重視。
據此,“模型”讀書法正是把科學研究中的模型理論移植到學習領域的產物,因而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和較強的實用性。
高聲朗誦、密詠恬吟,兩者結合起來。宋代教育家朱熹說過,“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隻是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高誦便於記憶,適用於讀詩詞、古文、詩歌等文學作品及外語、科技書籍。恬吟便於思索,細細地品味,不僅能深刻地理解詩文的思想內容,而且能更深刻地領會其氣勢節奏、神韻。
高誦恬吟不僅可以加深記憶,還能夠鍛煉培養口才,提高演講的能力。它也是一種溫故知新的重要方法,理解有利於高誦恬吟,高誦恬吟也能鞏固理解,高誦次數多了,自然會加深記憶印象,就能達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