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讀書強調“讀”
朱自清關於讀書的理論和方法的論述也頗豐。他不僅重視讀書的數量和質量,更注重讀書方法,在讀書方法上極力主張通讀的方法,強調“讀”的功夫。在《論朗讀》一文中,他推崇清人姚鼐“放聲疾讀,久之自悟”和曾國藩“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得其雄偉大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趣”的觀點。讀古文如此,讀白話文也是。他認為,讀書當然是為了理解,“讀”字本作抽出意義解,“包含著了解的程度及欣賞的程度”(《怎樣學習國文》)。因此,必須注重讀,“因為思想也就存在語彙、字句、篇章、聲調裏”。他指出:“熟讀的工夫是不可少的。吟誦與了解極有關係,是欣賞必經的步驟。吟誦時對於寫在紙上死的語言可以從聲音裏得其意味,變成活的語氣。”
朱自清把誦讀作為理解與欣賞原著的重要方法,主張不僅閱讀詩詞等文學作品需要吟誦,而且對經典著作也需要反複熟讀。他在《論百讀不厭》一文中指出:“經典給人知識,教給人怎樣做人,其中有許多語言的、曆史的、修養的課題,有許多注解,此外還有許多相關的考證,讀上百遍,也未必能夠處處貫通,教人多讀是有道理的。”
(陳?聲“興到高聲呤” ) 陳 聲是蜚聲國內外的工業微生物學家。他平生最愛讀書,特別是古文,發過薪水總要購買一些心愛的書,先睹為快。平時,陳老致力於科研事業,略有閑暇,他便“倚窗展詩卷”,“興至高聲吟”。這樣一種讀書方法,使得他對古文很熟悉,在論著中能夠引經據典,達到更好的效果。
傅雷教子背誦古文
傅雷一生博覽群書,他在古今中外的文學、繪畫、音樂等各個領域,都有著極淵博的知識,他對兩個兒子的教育培養也要求極高,從小就要求他們背誦古文。
次子傅敏曾回憶說,剛進入初中,父親就要求他讀 《古文觀止》。傅雷對兒子說:“這個古文選本,上起東周,下迄明末,共輯文章220篇,能照顧到各種文章體裁和多方麵的藝術風格。其中不少優秀文章反映了我國古代各家散文的不同風貌,如《戰國策》記事的嚴謹簡潔;縱橫家說理的周到縝密;《莊子》想像的汪洋恣肆……無論它的說理、言情、寫景、狀物,均堪稱典範,對你的古文學習和修養有幫助。” 他每星期天選擇其中一篇詳細講解,孩子讀懂後便要背誦。
一次,傅敏由於忙於球賽而未能背出《嶽陽樓記》。垂著頭,心中忐忑不安,等著父親批評。平時對兒子要求極嚴的傅雷這回沒有發脾氣。使勁吸著煙,半晌才緩緩地說:“過去,私塾先生要學生背書,子曰、詩雲,即使不懂,也要鸚鵡學舌地跟著念和背。誠然,死記硬背不宜提倡。然而平心而論,似也有其道理。七八歲的孩子,記憶力正強,與其亂記些無甚大用的順口溜,不如多背些古詩古文。中國的好詩文多得很。一首首一篇篇地儲存在腦子裏。日子長了,印象極深。待長大些,再細細咀嚼、體味,便悟出了其中意義。這叫做反芻。若到了二三十歲,甚至更晚才開始背,怕也難記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都是經驗之談哪?選……”望著已經知錯的兒子,傅雷翻開《嶽陽樓記》這一篇,讓兒子高聲朗讀起來……
托爾斯泰動情讀文章
對於國外的和現代的作品,也可以采用這樣一種學習方法。它可以使我們更好的了解作者的感情。托爾斯泰就很喜歡朗讀文學作品,並在誦讀中感受或評判一篇文學作品的好壞。
托爾斯泰在休息、閑暇或與友人聊天的時候,經常會動情地朗讀起他所喜歡的一些文學作品,並經常因朗讀而感動得掉下眼淚。有時候,他在朗讀之後,還會加以評說。像托爾斯泰這樣喜歡朗讀別人的作品,然後再加以評說的情況,在其他著名作家的身上並不多見,但這對於加深一篇文學作品情愫和內涵的理解,卻有極大的好處。
這些大家的教誨,我們也應該牢記。對於經典,應該常常高誦恬吟,力爭能夠更好的理解。
選擇最佳用腦時間的學習方法。最佳用腦時間腦細胞處於興奮狀態,這時間人的精力專注,思想活躍,想像力豐富,記憶力強,創造力旺盛,大腦接受信息、整理信息和貯存、創造、輸出信息的效率比其他時間均高。
掌握最佳時間法,要注意:①摸清規律,即細心觀察、體驗、摸清自己什麼時間用腦效率高,即最佳用腦時間。
②合理安排,即把主要的學習內容和創造性的腦力勞動,盡可能安排在每天的最佳時間裏去做。而其他時間學習些輕鬆的東西和處理其他事情。
③持之以恒,即將每天在最佳時間裏的學習形成習慣,這樣會使大腦形成條件反射,每到此時大腦即興奮,立即進行高效率學習。
學習當中,記憶是關鍵,然而,記憶也是最需要講究科學的。心理學研究表明,記憶不是單一存在的,它同思維意識等大腦活動緊密相關,畢竟記憶也不是最終的目的。所以疲勞記憶等不衛生的記憶方法不僅不能記住需要記憶的東西,還會造成記憶力下降、記憶混淆等不良影響。科學記憶,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