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鉤玄”讀書法
這是韓愈提倡的讀書方法。旨在抓要點,明主旨,以便直探本源,提取精粹的內容。
(析)韓愈認為做到“鉤玄”、“提要”之後,對書中的濃鬱之處和英華部分,必須反複涵詠,不斷溫習,才能把文章的妙義要道化為己有。
韓愈勤於讀書,注重方法。他在《進學解》中有兩句話概括了他的讀書法:“記事者為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他那“提要鉤玄”,組成了他自己卓有成效的讀書法。
“計字日誦”讀書法
這是歐陽修統計應讀的總字數,再分配為每天的頁數,作為當日讀書的進度,長期堅持的讀書方法。
(例)歐陽修的“計字日誦”讀書法是這樣進行的:他根據自己的需要,精選了《孝經》《論語》《詩經》等十部書總字數為455865個字,然後規定每天熟讀300字,用三年半時間全部熟讀完畢。每天背誦150字,隻要七年時間就背熟了。他說:“雖書卷浩繁,第能加日積之功,何患不至?芽”這是經驗之談,表明熟讀背誦古文的重要。每日定量計字,細水長流,積少成多,則是歐陽修實踐過並且證明是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
“一意求之”讀書法
這是蘇軾提倡的。
(析)蘇軾認為:“人的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這種“一意求之”的讀書法的最大特點是“求一”,即閱讀經典著作,每讀一遍,隻圍繞一個中心,側重一項內容,抓住一條線索,解決一個問題。這樣的讀書做學問,好像打仗一樣,把敵人化整為零,各個擊破,為了避免精力分散,在閱讀中凡與“求一”、“主攻”對象無關的,一概不加涉及。這樣的定向閱讀是值得學習的。
“體會·循序·精思”讀書法
這是朱熹所提倡的。
(例)①關於“體會”。朱熹說:“為學讀書,須是耐煩細心去體會,切不可粗心,……去盡皮,方見肉;去盡肉,方見骨;去盡骨,方見髓。”又說:“讀書不可隻專就紙上求義理,須反來就自家身上推究。”“觀書以己體驗,固為親切,然亦須遍觀眾理而合其歸趣乃佳。若隻據己見,卻恐於事理有所不周,欲徑急而反疏緩也。”
②關於“循序”。朱熹說:“以二書言之,則先《論》而後《孟》,通一書而後及一書;以一書言之,則其篇章之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亂也。”又說:“量力所至,約其課程而謹守之。字求其訓,句索其結旨,未得手前,則不敢求其後,未通於此,則不敢誌於彼。”
③關於“精思”。朱熹說:“大抵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得爾。”(《朱子大全·讀書之要》)又說:“讀了又思,思了又讀,自然有意。若讀而不思,又不知其味;思而不讀,縱使曉得,終是杌隉不安。……若讀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與理一,永遠不忘。”(同上)
“五類四別”讀書法
這是以唐彪為代表所提倡的讀書法。
(例)唐彪把書分為“五類”:“有當讀之書,有當看之書,有當熟讀之書,有當再三細讀之書,有當備以資考之書。”他認為分類讀書有利於處理好精與博的關係。這種“五類”讀書法與古代有些學者所提出的“四別”讀書法相類似。“四別”指的是分出“目治之書(隻看一遍即可),口治之書(不僅要看而且要背),必治之書(不僅要背而且要認真思考研究),手治之書(不僅看、背而且要摘其要而寫下來)”等四種類別的書。
“五要”讀書法
這是蒲鬆齡從時、書、法三方麵保證讀書順利進行的讀書法。
(例)①一要天天讀。蒲鬆齡自己訂了一個本子,每天清晨起床後,就在本子中標上一天中讀什麼書,寫什麼文章。如果日期下麵出現了空白,他就會愧疚萬分。
②二要夜夜讀。蒲鬆齡白天要忙於生計,夜裏經常是一卷書、一盞燈,埋頭苦讀到深夜。上床後,他還要就著燭光看上幾頁書。
③三要老年讀。蒲鬆齡到晚年,發白、耳聾,齒脫,但眼睛好,借以翻書閱讀,足以使自己心情愉快。有他的詩為證:“僅目一官能盡職,翻書幸足開心情。”他《寂坐》詩中寫道:“平生喜攤書,垂老如昔狂。日中就南牖,日斜隨西窗。”
④四要抄書讀。蒲鬆齡在畢家教書三十年不願離去,當中一個最大原因就是畢家書多,可供他抄讀。他以借書讀、抄書讀為幸。
⑤五要分類讀。蒲鬆齡把書分成精讀、泛讀兩類,有區別地讀。有的書了解大意就行了;有的要反複誦讀,不斷玩味,讀通為止。讀通的要求是:自我疑問,自求解答,濾盡渣滓,盡得精華。有他的詩為證,“讀書析疑如濾水,務使滓盡清澈底。”
“貴精”讀書法
這是戴震為了獲得專精知識而提倡的一種讀書法。
(析)精,就是要在深度上用工夫,把書讀懂讀通而能有收獲,要得到切實的知識,要做點學問,就得專攻一項,認真而深入地鑽下去。
“於無疑處求有疑”讀書法
這是焦循的讀書經驗。
(析)焦循在晚年總結讀書經驗時說:“學貴善思;吾生平最得力於‘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八字”。焦循的讀書的公式是:“讀書──尋疑──深思──再讀──再思──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