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同舟共濟”才能贏
孫武(前535—前470)字長卿,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聖、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漢族。春秋時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廣饒縣)人。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受任為將。領兵打仗,戰無不勝,與伍子胥率吳軍破楚,五戰五捷,率兵三萬打敗楚國二十萬大軍,攻入楚國郢都。北威齊晉,南服越人,顯名諸侯。所著《孫子兵法》十三篇是我國最早的兵法,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多國文字,成為國際上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
春秋末期,齊國人孫武協助吳王指揮吳國軍隊打敗了強大的楚國。吳國因此威震諸侯,孫武也成為遠近聞名的軍事家。有人向孫武請教:“怎樣用兵布陣才能不被敵人擊敗呢?”孫武回答說:“軍隊要像蛇一樣。我們知道,蛇有很強的自衛能力,你如果打蛇的腦袋,它就會用尾巴反擊你;你去打蛇的尾巴,它又會用頭攻擊你,用毒牙咬傷你;可你如果是打蛇的腰部,它則會用頭和尾一起來攻擊你。這種蛇反擊獵人的方法,也可以運用於排兵布陣之中。我們把軍隊擺成蛇一樣的陣式,使全軍融為一體,前、中、後能互相援助,彼此照應,才不會被敵人攻散,才能防如鐵堡,攻無不克。”
那個人又進一步請教孫武說:“軍中的將士們能夠自覺地做到那種合為一體、互助互援嗎?用什麼方法才能使他們團結起來呢?”孫武笑著回答他說:“以前有一個吳國人和一個越國人,他們關係非常不友好,平日裏矛盾重重,嚴重的時候都恨不得吃掉對方。但是當他們兩人同坐一條船渡海時,遇到了狂風惡浪,眼看就有船毀人亡的危險。這時,他們一定會互相伸出援手。這就如同一個人的左手右手,在遇到困難時,即使有再大的仇恨也會化幹戈為玉帛,同心協力,同舟共濟,救對方於水火之中。你想想看,兩個仇人尚且這樣,更何況共同征戰疆場多年的軍中將士,他們無冤無仇,親如手足,一人有難定會眾人齊上陣。所以你根本不必為此擔心,戰勢危急時刻,軍中將士們一定會形成一體,首尾呼應,彼此援助的。”那個提問之人聽了孫武的一番話,深感大受啟發,對用兵之事有了新的認識,也對孫武更加佩服了。
作戰時,隻要軍隊團結得像一條蛇一樣,前、中、後互相援助,就不會被敵人攻破,就能戰無不勝。軍隊是如此,其他組織也是如此。這就是群體的優勢。
第二節 劉邦善用人才得天下
垓下之圍,楚霸王項羽一敗塗地。突圍出來以後,部屬僅剩下28名騎兵,這時他對部屬說:“吾起兵八歲矣,身經70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嚐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接著,他又說道:“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項羽當即呐喊著衝殺過去,一連斬了幾員漢將。漢軍吃驚散開,紛紛倒退。項羽最後來到烏江邊上。烏江亭長駕著船請他渡江,項羽卻不肯渡江,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為?”於是自刎而死。項羽臨死前,一再對人說是“天之亡我”,可見他是把失敗的原因歸之於天命,並不認為自己有什麼失誤。
可是劉邦卻另有一種說法。漢王朝建立以後,有一次,劉邦在洛陽南宮大宴群臣,在席上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讚揚了張良、蕭何和韓信三人的才幹和功勞,說:“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劉邦認為,成敗的關鍵在於能否識別人才、團結一心。
項羽把一切歸於“天命”,顯然是錯誤的。而劉邦的說法倒還有幾分道理。後來漢代的學者揚雄,在他寫的《法言·重黎》這篇文章中評論劉邦的成敗時,也不同意項羽的說法。他認為,楚、漢相爭,之所以漢勝楚亡,是因為“漢屈群策,群策屈群力”。屈,是盡或竭的意思。揚雄這句話是說,漢高祖劉邦能夠盡量發揮體效應群,是利用眾人的智謀、才幹和力量。而項羽卻隻憑一己的“匹夫之勇”,沒有充分調動部屬的積極性,采納他們的建議和發揮他們的力量,這才是項羽失敗的主要原因而不是什麼“天之亡我”。後人把揚雄的這句話,概括為一句成語,叫做“群策群力”,形容廣大群眾積極獻計,大家共同出主意,一致貢獻力量。
項羽勇冠三軍,劉邦才藝平平,二人不能相提並論。項羽隻道匹夫之勇,而劉邦則依靠有效率的群體力量。最終項羽自刎烏江,劉邦建立漢朝,這對比真觸目驚心。中國先哲對群體效應的認識多麼深刻呀!
第三節 祖逖做事深得民心
祖逖即派出使者深入到他們之間,曉以利害,做了大量說服勸解工作。這些塢主十分感動,很快便停止了爭鬥,情願接受祖逖節製。除此之外,散布在黃河南岸的還有許多勢力弱小的塢堡組織。過去由於他們常常受到石勒的打擊,不能自持,曾表示降附石勒。許多塢主的兒子被迫送到襄國作人質。祖逖兵入豫州、兗州後,這些人顧慮重重不敢接近晉軍。祖逖知道後,就明確宣布:凡兒子在襄國者,“皆聽兩屬”。就是說,準其在附屬晉軍的同時,表麵上仍附石勒。有時,祖逖故意派出小支遊軍,佯擊這些塢堡組織,向石勒表明他們沒有歸順晉軍。這些塢主既免除了兒子在襄國被害的擔心,又得到了祖逖的扶植,萬分感激。所以隻要石勒一有異謀,他們就急忙向祖逖報告,使晉軍時刻掌握著石勒的動向,戰略上總居主動,常獲勝仗。對於戰場上捕獲的石勒降卒,祖逖還采用優待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