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憲指指旁邊的牌子,道:“蘇大人,你沒看到牌子上寫著嗎?聖上正在研究治國方略,沒空見你。”
蘇軾氣得胡子直抖,道:“狗奴才,你聾了不成?裏麵分明是男女歡笑的聲音,難道你聽不出來?”
“大膽,蘇大人,你有幾個腦袋?竟敢嘲弄萬歲!”李憲喝了一聲,見他出言不遜,手掌舉在空中,隻需輕輕一拍,便可立斃其階下。但是,李憲並非鹵莽之人,何況他文武全才,平日裏對蘇軾也頗有幾分敬仰,於是,他按捺下心中的怒火,語氣一緩,道:“蘇大人,您年歲也不小了,不如趁此機會,找地方樂樂去吧。”
蘇軾歎息一聲,知道有李憲在,自己是見不到哲宗的,待要轉身欲去,又一想,不能,本官身為侍讀,給皇帝講學是自己的職責,何況,我還要為天下蒼生著想。想到這,蘇軾便盤膝坐在台上,大聲朗讀《資治通鑒》。那資治通鑒乃司馬光耗費十九年光陰編著而成,近三百卷,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記載了十六個朝代的興衰,是一部“以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的著作,司馬光編這部書的本意,不但貫通曆史,出自史官的責任,還起到“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的意義。蘇軾朗朗讀來,裏麵的哲宗早就不耐煩了。
那劉宮女十五六歲,生得麵若皎月,朱唇貝齒,肌膚白嫩,嬌美可人,姿色遠超孟皇後,哲宗幾乎每天都要垂幸她一次。當然,很多時候,一次是不過癮的。哲宗雖然年紀輕輕,無奈這縱欲之事,大傷身體,為了強補,太醫給他配了一些龍虎鬥。這龍虎鬥是蛤蚧、牡蠣、青蝦、韭花、鬆子、荔枝、黨參、肉蓯蓉、狗鞭、枸杞子共十種原料配成,實乃宮廷不傳之秘。哲宗服後,每每像龍虎一樣,精神倍增。這一次,哲宗藥性剛剛上來,蘇軾就來了,真是欲罷不能,心中這個氣啊。
隻聽蘇軾在外麵念道:“唐太宗李世民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希望萬歲能以史為鏡,我大宋江山才能千秋萬載。”當蘇軾說到這句時,哲宗隻好從劉宮女羊脂白玉般的身上下來,用涼水洗了一下臉,冷靜了一下,邊係扣子邊走了出來。
“蘇大人,你以前吩咐的功課朕還在自學,一次教這麼多,不怕累壞了朕的龍體嗎?”
“聖上英明,自然能舉一反三。”蘇軾見哲宗走出,慌忙站起來,恭退到台階之下,心中卻說,這男女床弟之事,最為損精耗神,你怎麼不怕累壞身子呢。
哲宗看看蘇軾懷中的《資治通鑒》,道:“想必蘇愛卿此來是為了懷中之物吧。”
蘇軾本來還想勸哲宗上朝理政,又一想,皇上之所以不肯上朝,與太後專政有關,也不能全怪他,想到這,便道:“正是。”
“既然這樣,你把它留下,跪安了吧。”
“臣告退。”
蘇軾不敢違背旨意,隻好放下《資治通鑒》,跪拜而歸。蘇軾在前麵走,李憲跟在後麵,假意笑道:“蘇大人慢走,蘇大人小心。”
蘇軾回頭瞥了他一眼,冷冷一笑,道:“不勞公公關心,老夫雖然年邁,卻不是個無能之人。”
李憲惱羞成怒,古代的太監,大多最怕的就是“無能”或“無用”等字眼。
等蘇軾走遠,李憲走到哲宗身邊,低聲道:“萬歲,這老東西自恃文采出眾,在您麵前也擺大架子,奴才擔心您的聖威有損啊。”
哲宗被蘇軾衝了好事,心中自然有氣,道:“這老小子,竟敢衝撞朕的好事。”
李憲趁機道:“萬歲,奴才聽說蘇軾在外麵說起皇室來,從來是先太後,後皇上,他的意思還不明擺著嗎,這老小子反對王相的變法,與司馬光一幹人關係很鐵,剛才他來時,連正眼也不看奴才一眼,俗話說,打狗還得看主人,他是欺萬歲年少呢。”
哲宗一聽,氣便從肚子裏衝到了腦門上。一日,哲宗聽說高太後患病未能臨朝,於是擺駕大殿,下了一道旨,把蘇軾調離了京城,貶到穎州去了。
第二年,高太後得知了此事,才把蘇軾調了回來,並任其為兵部尚書,兩個月後,蘇軾又任了禮部尚書。
蘇軾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給後世文壇豎了一塊豐碑,但他並不是一個成功的政治家,在文壇之上,他獨領風騷,但在政壇之上,他心機全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