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1 / 3)

古渡口滋沃的書畫藝術

壯麗的隴上書畫文脈

提起蘭州的書畫發展史,我們不能不簡略地回顧一下悠久而瑰麗的隴上書畫文脈。

甘肅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書畫藝術在這裏源遠流長。

上古時期,華夏文化的始祖伏羲畫八卦造書契,創造了文字。他是甘肅也是中國最早的書畫家。今清水軒轅穀是軒轅黃帝的誕生地,黃帝始製文字,以結繩之製,造山、躬寫五嶽真形圖,可謂中國畫山水畫之鼻祖。甘肅悠久、豐富的曆史文化,孕育和陶冶了眾多傑出的書畫藝術家,為我們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和藝術珍品。

從舊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早期,出現了黃河流域燦爛曆史文化。我們的先祖創造了以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辛店文化、寺窪文化等為代表的甘肅仰韶文化,顯示了我們祖先高度的智慧和偉大的藝術創造力。彩陶器型上的圖形及其象形圖畫、刻劃符號即是原始社會末期繪畫與書法的傑作,在世界美術史冊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如果從嚴格意義上說,陶器上的畫主要是起裝飾作用,似乎還不能算是真正的繪畫作品的話,那麼我國迄今發現的獨立創作、年代最早的繪畫作品,當屬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出土的、距今5000年左右的一幅地畫,堪稱為中國第一畫。這幅最早的用黑色顏料“炭黑”繪成的原始怪異的繪畫一經發現,就引起各方專家學者的極大興趣和高度重視。它和多年來在甘肅多處發掘出來的漆畫、帛畫、木版畫、壁畫、畫像磚畫都代表著古代繪畫藝術的極高水平。可以說,當時隴上就擁有了一大批自己的民間畫工和原始書畫家。秦安大地灣文化層原始地畫、臨洮馬家窯彩陶的各種紋飾繪畫,是原始社會燦爛文化的重要標誌,也是我國繪畫及書法史上保存的最古老的作品。

甘肅東部戰國時是秦國腹地,西部在兩漢時一直為邊防要地。境內長城綿亙,烽燧相望,是絲綢之路的中心段落,長時期發揮著中西文化交流主通道的作用。唐代以前,甘肅地區一直是軍政公文往來頻繁,民間經濟、文化相當繁榮的地區。20世紀以來大量出土的古代簡牘占全國出土漢代簡牘總量的六分之五,有“簡牘之鄉”的美譽。它們對研究當時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麵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即使從文字書寫角度說,其字體也涵蓋了真草隸篆各種漢字形體,而以端莊俊秀的隸書和簡潔流暢的章草居多。這也是我們研究書法藝術和書法史不可多得的珍貴財富。還有以嘉峪關的黑山岩畫、肅北岩畫等為代表的史前岩畫,也是甘肅少數民族的繪畫精華。

兩漢時期是書法家大量湧現的時代,這一時期甘肅產生了不少重要的書法家。西漢名將李陵,其書有“神品”之譽。東漢仇靖所書《西狹頌》,為漢隸之精華,至今是臨摹者的範本;趙壹的《非草書》是我國最早的書論篇章;張芝、張昶兄弟其書“獨步無雙”,書史稱為“草聖”、“亞聖”。同時還出現了傑出的書法家梁鵲、梁竦、張越、傅玄、傅昭、傅鹹、皇甫定、索靖等。張芝、張昶、索靖則成為中國書法史上熠熠生輝的名字。

當時甘肅的書法、繪畫應用已十分廣泛。敦煌、居延、武威、甘穀等地木簡書法、木簡畫、木板畫,都顯示出漢代風格的鮮明特征。

魏晉南北朝時,敦煌莫高窟壁畫,嘉峪關魏晉墓室壁畫,空前興盛。它既是宗教繪畫的寶庫,也是我國偉大的文化寶藏。但在數以萬計的多彩壁畫中,可惜找不到一個書畫家的名字,這些無比卓越的藝術珍品,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滲透著無名匠師的畢生血汗。此間,西秦國君乞伏熾盤,重視佛教及壁畫,開鑿了炳靈寺石窟。其西秦建弘元年(420年)墨書題記,是至今我國發現的最早石刻題記。雄渾稚拙的武威漢代木雕,精美的北魏石造像塔,嘉峪關的地下魏晉墓室壁畫等等,都是我國古代藝術的精品。北涼國的建立者沮渠蒙遜,亦開鑿了天梯山石窟,金塔寺石窟,石佛崖石窟,其形式與敦煌早期壁畫飛天十分接近。同時期還產生了寶誌、陰鏗、李思穆、蘇惠、趙知禮等知名書畫家。

興旺昌盛的隋唐時期,甘肅書畫藝術在我國書畫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相繼出現了以隴西成紀李淵、李世民為代表的唐王朝宗室一大批卓越書畫人才和李思訓、李昭道、李白、李賀、令狐渙、令狐楚、王仁裕、強琮、呂向、胡霈然等一大批著名的書畫大家。宋元時,盡管多種曆史原因使書畫藝術受到了一定影響,仍然湧現出了吳玠、孟顯、南簡、田景、侯翼、許奕、餘闕、邊武、徐鵬、楊世昌等有影響的書畫家。

漢唐以來,聞名中外的絲綢之路貫穿甘肅全境。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莫高窟、榆林窟、南石窟、北石窟、文殊山石窟、馬蹄寺石窟,石窟佛龕燦若群星,形成了我國西北獨有的古石窟文化群落。隴右李克讓、李太賓、李明振三次重修敦煌莫高窟壁畫,對莫高窟藝術寶庫的保護與繁榮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敦煌遺書萬餘卷,寫卷中的行草書法,最具有藝術魅力,反映了從公元4世紀至21世紀中國書法發展的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