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3 / 3)

在《淳化閣帖》中,載有被譽為草聖的東漢大書法家張芝的一筆書和有“銀鉤蠆尾”美譽的西晉大書法家索靖的隸草。

《肅府本淳化閣帖》又名“蘭州本”、“遵訓閣本”。明肅莊王朱模受封蘭州時,太祖(朱元璋)曾賜以《淳化閣帖》真本,萬曆時(1573—1620年)洮岷道張鳴鶴得“李子崇藏本”,又於皋蘭(今甘肅省蘭州市皋蘭縣)得“材官本”,借肅憲王朱紳堯賜帖校對,因請溫如玉、張應召雙鉤,憲王乃令刻石,未成而薨。世子識鉉費時七年踵成之,計用石144塊,紙253張。初拓用太史紙程君房墨,今極難得。卷首標題為行書,卷末隸書題“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乙卯歲秋八月草莽臣溫如玉張應召奉肅藩令旨重摩上石”。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洮岷道陳卓補之。

它們被專家們認為是蘭州碑林的鎮館之寶。

率真奇崛翰墨獨運的龍源

龍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太吳伏羲氏乃龍之始祖,甘肅是龍的故鄉。傳伏羲生於成紀。人首蛇身,繼天而王,以龍紀官,遂有盛德,為後世祖。其作網罟、養犧牲、畫八卦、造書契、製嫁娶諸端,功耀天地宜可征信也。考諸史冊輿圖,古成紀地在甘肅。故吾隴長期以來尊崇伏羲,因及神龍。龍源之建,良有益也。正因如此,在白塔山下,黃河之濱,金城關旁,白馬浪西,建起了一座臨河的公園,名日“龍源”。

蘭州龍源從2000年10月開始策劃。2001年3月,王國文受眾委托,向省委、省政府領導呈送請示報告,即蒙欣然批交蘭州市。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將其列為黃河風情線建設項目,同年7月龍源建設組織委員會宣告成立。由是在省、市政府支持下,開始選址建設,2002年3月正式開工。其間,多得社會有識之士鼎力讚襄,專家學者稽考論證,藝術家們熱情參與,新聞媒體宣傳推動。組織者、設計者、建設者們集思廣益,博采眾長,克服困難,通力合作。2004年市政府再次投資二期工程,建設了“千龍字碑廊”等景點,終於2004年11月28日克竣其工。占地20餘畝,東西長300米,南北最寬處60米的龍源多數景觀項目完工,向社會開放。

龍字書法彙萃一園

龍之圖騰,來自遠古:龍之形象,變化無窮:龍之精神,傳於萬代;龍之崇拜,盛於古今;龍之文化,高古深邃。而究其源,則龍之傳說,貫於黃河;龍祖伏羲,源在隴上。故龍源之建,創白蘭州,實乃三隴之瑞,盛世之征也。斯園之成,必將以其主題之宏大,創意之新穎,底蘊之深厚,以及環境之優美,交通之方便諸端,而蔚為隴上之光,從而發揮激勵我中華民族奮發向上之動力也。

龍源其景觀設置,居中為王國文草書“龍”銅雕,屹立於八卦台上,象征人文初祖;其西巨龍橫空出世,石破天驚:其東龍生九子圓雕挺立,栩栩如生;其北下沉廣場伏羲、女媧功德浮雕,呈現人類始祖肇始文明;隴上百餘名書家所書龍文、龍詩石刻引經據典,聲情並茂,以證龍文化之源遠流長。由東而西,龍圖騰浮雕,內涵豐富,瑰麗多姿;鐫有1470個龍宇的千龍宇碑廊氣勢磅礴,琳琅滿目:龍鳳呈祥金屬透雕雍容華貴,流光溢彩,展示龍文化之燦爛輝煌。龍亭鳥革置飛,龍池波光瀲灩,園林建設與雕塑景觀融為一體。入此園中,大河奔流,神龍飛騰,芳草葳蕤,移步換景,賞今懷古,怡情益誌,誠乃洋洋之大觀也。

“千龍字碑廊”彙集我國從古至今1470個書法“龍”字,形成一座長110米的龍書大觀,堪稱全國之最。其以龍為立意,借龍為契機,在如龍的母親河邊做足了“龍”文章。蘭州龍源彙聚了全國最多的龍文章、龍詩詞、龍繪畫、龍書法,龍雕刻等等,不一而足。形成了在整個龍源“處處有龍,景景現龍”的獨特景觀。它以龍為主題,融和中華民族古今龍文化之大成。龍神為一身,融曆史、哲學、美學、文學於一體,借以表現豐富的龍文化內涵。2005年開工的三期工程將使龍源的麵積擴大至百畝。即龍源將向東西兩側延伸,東延至白馬浪,西延至六號園,使麵積擴大為百畝規模。初步計劃在白馬浪建造大型龍馬和白龜,體現河圖洛書的傳說故事。建伏羲廣場,塑伏羲和女媧雕像,利用白馬浪對麵的公路牆做成甘肅最具特色的伏羲園。在六號園建一座大型的九龍壁或直徑9.9米的九龍球。

遠眺龍源,隻見其背靠巍巍的白塔山,麵臨波濤滾滾的黃河,依山傍水,主題雕塑“龍源”巍巍屹立於諸多景區建築群之中,氣勢宏偉,宛如巨龍昂首,吞吐風雲,吸引著人們情不自禁地走向前去。蘭州曆史文化(十一)最新章節第19章地址html/15/15721/

(本章完)